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前一句是“竹外桃花三两枝”,这句话出自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一、古寺原文:《春江晚景》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二、赏析: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题画诗。
作者因为懂画、会画,所以他能紧紧抓住惠崇这幅《春江晚景》的画题画意,仅用桃花初放、江暖鸭嬉、芦芽短嫩等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早春江景的优美画境。
尤其令人叫绝的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句,他把画家没法画出来的水温冷暖,描绘得如此富有情趣、美妙传神!此外,他的高妙还表现在幽默的想象上,他能看到画外,以画上并没有的“河豚欲上”,来点染初春的气息,深化画中的意境。
如果说惠崇的画是“画中有诗”的话,那么这首诗便是“诗中有画”了。
难怪它能作为一首人人喜爱的名诗而传诵至今!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
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晓景》上的。
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后人往往只引这一首,忘了后面还有四句: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这是一首题画诗,惠崇的《春江晓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想个大概:一片竹林,三两枝桃花,一条江,几只鸭子,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天上还有两两归鸿。
河豚是看不到的,是苏轼在想:河豚该上来了,用蒌蒿和芦芽一炖,比东坡肉鲜多了。
惠崇为宋初“九诗僧”之一,跟苏轼不是一个时代的人。
苏轼是只见其画,未见其 人。
此僧诗画俱佳,尤其擅长画水乡,再放上几只飞禽走兽,人称“惠崇小景”。
王安石很推崇他的画,在《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中赞到:“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年吾最许。
”明清两朝眼里只有唐诗,从不把宋诗放在眼里。
康熙年间大学者、大诗人毛希龄就批评苏轼这首诗说:“春江水暖,定该鸭知,鹅不知耶?”三、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春江水暖鸭先知的上一句“春江水暧鸭先知”,为何一定是鸭先知道,这首诗是什么意思?“春江水暖鸭先知”中鸭先知的原因动物了解自身生活环境的变化动物对于自身的生活环境是十分了解的,有什么细微的变化都很容易察觉。
最直接的就是,我们了解自己的生活环境,你家附近新开了什么店,或是什么老店关门了,你家对门来了什么邻居,楼下的马路在施工,准备扩建等等这一系列变化;其他动物的生活环境,它们自己也是十分清楚,生活在天上的能知道天空的变化,生活在地下的能知道土地的变化,生活在水里的能知道水的变化,甚至你身上的细菌知道它们所处位置你身体的变化。
想了解环境变化,就会想到相应的动物所以作者想写江水变化,就想到了水中动物,用动物来写它们生活环境变化甚为贴切。
至于为什么是鸭子,我想可以这样解释:我们想到知道水温如何,下意识的动作就是将手伸入水中,而水面上漂着的鸭子正好如此;不用鱼儿大概是鱼在水中上下不定,而水中上下温度又是不同的,我们所讲水温就是手伸进去感知到的那部分,所以鸭子更合适;不用其他与鸭子相似的动物,大概是因为相比较而言,鸭子最常见。
因为动物感知灵敏,鸭子天天下水,它首先感觉到水的温暖,故而是鸭先知。
对于这首诗是什么意思?你读了下面这首诗即知。
诗的来历;是宋朝诗人“苏轼”,他看到宋朝著名画家“惠崇”,所画的一幅《春江晚景》画,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滿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诗意解释;竹林外边有三两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感觉到春江水温暖。
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芛也开始抽芽。
而此时的河豚,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游回到江河里来。
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北方家乡的人那样。
由于依恋差点掉了队。
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预感到,北方的沙漠多风雪。
还是留在江南半月时光,再享受一下春光时节吧!以上,就是“苏轼”整首诗的意思。
结束语;诗人,总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他生动客观的描述了,《春江晚景》画的情景,勾勒出大自然人间美景。
希望我的回答,对题主有所帮助。
谢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