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老师都像父母一样,希望把孩子培养教育好,把孩子培养成才。
1.大爱无疆。
要说人都有一点私心,遇事总为自己考虑。
可老师在培养教育孩子方面,是没有一点私心的。
人们常说:“师徒如父子”,这句话除了说明师生关系密切,孩子尊敬老师以外,还说明老师对孩子慈父般的爱。
老师希望把自己知道的都告诉孩子,把自己知识、能力都爱传授给孩子。
老师与孩子的父母一样,都希望把孩子培养成才,都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
那种“课内不讲课外讲,校内不讲校外讲”的说法是根本站不住教的,就是一种无稽之谈。
2.愉悦心理。
老师和孩子们在一起相处,是高兴的,愉快的。
当然,老师在有愉悦的心境时,时时处处都能为了孩子们着想。
每一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班级里的孩子,品学兼优,没有一个掉队的。
老师希望优生更优,中等生能奋起直追,赶上过超过优生。
老师能不厌其烦地给差生补课,甚至牺牲周末休息时间给孩子补习功课,都是为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不让一个孩子落下,希望每个孩子都是棒棒的,希望孩子个个成才。
班级的孩子学好了,学校放心,家长满意,孩子高兴,老师也舒心。
老师也有成就感,荣誉感。
如果班级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如别人,老师就会心里愧疚,面子上也过不去,感觉好像低人一等。
其实,老师和家长的目标是一致的,如果家长能与老师密切配合,能把孩子培养得更好。
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老师的心就像父母的心一样,恨不得把每一个孩子都教育成才。
“育人为本,德育先行”。
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来:一、德育目标的一致性决定育孩成才。
我国新时期的学校德育总目标和家长的育孩期望都是:“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样就旗帜鲜明地指引着学校、教师、家庭、家长、社会、社区的育人方向的一致性。
这只是停留在一种育人的设想中,如要变成现实,首先要学校与家庭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整体规划逐步分解总目标、具体化为可 *** 作性的教育行为目标,也就是《中小学生守则》、《高中生守则》、《高等学校学生守则》等等各类守则。
从守则中可以看出含有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高级目标;也可以看出含有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
这样,把育人目标层层明确,教师和家长组织实施和落实才能达到育人目标由设想变成现实,都恨不得把每个孩子教育成才。
二、德育内容的相似度决定育孩成才。
国家教育部门为了实现德育总目标,将德育总目标具体化为用以教育孩子的思想、政治、道德、理论、观点、准则、规范等方面的德育内容。
具体分为:(一)爱国主义教育的一致。
只有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才能使孩子深化爱国主义情感,增强爱国主义意识,坚定爱国主义立场,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心,自觉以爱国主义规范自己的行为,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教师和家长的教育内容无可厚非总能达成相似的、甚至是一样的。
如果达不成一样,那这孩子就有可能送去出国“留学”去了。
我们应该学习像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的“援助者”、奋斗在疫区一线的“工作者”、一头埋在病毒研究疫苗的“科研者”等“无名英雄”,学习他们“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的气概。
(二)集体主义教育的一致。
教师和家长都要把孩子培养成到公无私或先人后己,一切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思想,让他们关心集体、助人为乐和善于在集体中生活。
马克思说过:“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
”如果家长和教师在这方面达不成一致,那该孩子很容易养成孤僻、不合群、没朋友,怎么快乐起来,甚至成为思想差生,老是造谣生事、惹是生非,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育人阶段结果的。
(三)文明礼貌教育的一致。
文明礼貌教育就是学校和家庭均要对孩子进行对人热情有礼貌,会用礼貌用语,懂得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礼节,尊重他人的民族习惯的教育。
同时要指导孩子们通过实践掌握文明礼貌的行为方式,并不断强化,形成习惯。
(四)劳动教育的一致。
家长和老师都希望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我们特别要注意把参加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生产劳动统一起来,才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
否则,孩子们会偷懒、做事讲价钱,甚至躲避劳动,反而养成怕脏、怕苦、怕累、矫情的坏习惯。
这样会让谁都受不了。
那么家长和老师的教育态度就必须保持一致,不可松懈、不可松软、不可妥协地执行劳动教育,才能纠正过来。
(五)社会民主、法制与纪律教育的一致。
我们只有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纪律的基础知识来教育孩子,懂得和履行社会主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增强法制观念,养成自觉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不要过分的让孩子脱离社会主义法制的轨道,容易导致极端化的民主化和无政府的状态,到时将悔之晚矣。
三、德育过程的协调度决定育孩成才。
教师和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往往跟智育过程又有密切的关系,它们之间的过程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完全可以使孩子协调一致起来的,充分调动孩子的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不应该包办代替,还要注意掌握一定的德育方法和艺术,遵循德育原则,善于引导他们,通过运用德育艺术,以言引人,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有的放矢,引导他们的思想品德向社会或国家需要的方向发展,让他们从小懂得我要成为怎样的人而不懈努力。
家长与老师的德育过程不协调的话,孩子容易形成思想好,很乐于助人、很喜爱为集体为别人办事,但就是成绩不好;或者其成绩很好,但孤傲、私心利欲,甚至毫无人情可言。
也就是思想好可智育差,智育好可德育差,真是可惜!因而,教师和家长在实施育人的过程中切忌南辕北辙,步调要一致的,德育和智育不可偏重,要互相兼顾协调,让孩子们体验智育中有德育,德育中有智育,两全其美。
四、德育方法的灵活性决定育孩成才。
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孩子德育内容时,不能采取单一的教育方法贯彻始终,也不能适应每一项教育内容,又不可能使不同学段、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孩子都接受,需要老师和家长将说服教育、榜样示范、情感熏陶、实际锻炼、品德评价和自我教育六种方法综合起来运用,但需要在原则上、总体上的综合,也是具体上,个别上的灵活,就好像“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这样才能让孩子从多角度、多方位和换位思维考虑解决问题,才能心理健康茁壮成才。
五、德育课程的统一性决定育孩成才。
我们在教育孩子应用的教材体系是道德、思想、政治诸方面的统一体;也是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正规课程和非正规课程、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之间的结合。
另一方面也是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的一体化,当然也体现不同水平、不同类型上的层次性、差异性,又体现了各个层次之间的连续性和递进性。
这里要着重强调重视师德和教风的建设,树立良好的为人师表的教师形象,发挥教师的知识、能力以及品德、个性和外表形象的育人功能;家长要端正教育观念,掌握宝煜、教育孩子的知识、技能,不断自我完善,提高教育水平素质。
这是对教材、学段、教师、家长的相关课程(教师和家长的是隐性课程)是统一的,对孩子的全面教育是公平的,培养成才的路径数量是相同的,只是孩子选择的成才道路不通,也就看到的风景也不同。
所以,教师和家长也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技能发展培养成才。
六、德育管理的默契性决定育孩成才。
德育管理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引起高度重视,通过领导、决策、计划、组织、监督、协调等,对活动中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信息等要素进行充分的组织和运用,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德育活动效率,达到活动目标。
也就是说,教师和家长对教育孩子要有统一的指挥棒,在实施德育活动时才能达到默契,形成教育合力,让孩子们演奏出和谐、悦耳、动听、雄壮的行进曲。
如有“跑调”、“走音”、“不合拍”等后进生或差生时,家长和老师特别要关心、尊重信任、孩子,同时还要有热心、诚心、信心、细心、耐心和恒心,在日常生活中树立典型、宣传典型、学习典型让优秀生和后进生的心目中都要多装几个“优秀典型”的形象,为孩子们的成才之路“亮灯”导航。
七、德育评价的正气度决定育孩成才。
育人评价就体现在德育过程的德育评价环节,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德育工作者及其效果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它要表现出多样性、科学性、相对客观性和动态性,要做到客观、公正,考虑尊重思想品德的人文性、社会性,一切与学校和家庭相关的德育工作相关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孩子们思想品德发展的因素均可作为评价内容,构成统一的家校德育工作评价的指标体系,从正面、正气方面指引孩子们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所作所为、等思想品德作出价值判断,做到测量和评价、定性和定量、静态和动态、测评和教育指导相结合,旨在于教育和促进(或激励)孩子们朝着正确的成才之路奋进前行。
综上所述,老师的心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研究育人,都与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培养,最终把孩子们培养成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具有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养的新时代社会主义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追梦人”,并为之奋斗终生。
此文属@暖阳鸽原创,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必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