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完美的谎言是有所选择,模糊不清的真话。
因为它可以在流传的过程中,根据需要被加工成各种有鼻子有眼,活灵活现的版本。
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最大的暴政便是焚书坑懦,而这恰恰就是用这种方法加工而成的一半真实历史,一半谎言。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这段话正是出自于《史记·秦始皇本纪》,书中将焚书的前因后果,何人参与,对话内容写的非常的详细。
而司马迁作为焚书事件的间接受害者,可以说是有很大的怨气,以至在《史记·六国年表序》中还专门感叹过: 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
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
惜哉,惜哉!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
而比司马迁更早,汉文帝时期的贾谊在《过秦论》中也写到过: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可见秦始皇焚书之事在当年影响颇深,所知道的人也非常的多。
况且,秦国国内的法家想要焚书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了,《韩非子·和氏》记载早在商鞅变法时就曾已经提出过: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
只不过当时秦国还没有统一六国,估计是考虑到这件事在舆论上负面影响太大,并没有被秦孝公采纳。
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终于被李斯重新提了出来,并得到了施行。
另外,从现在出土的一些竹简中,研究发现,秦始皇时期焚书政策得到了非常严格和彻底的执行。
因此可以确定秦始皇焚书是确实存在的,但是很奇怪的是,包括以上列举的史料文章,在司马迁之前完全没有关于秦始皇坑儒的记载。
并且即使是在《史记》中,也并没有明确记载秦始皇坑儒。
仔细分析《史记》的记载发现,这其实是司马迁一种非常高明的造谣,就像现在高明的新闻媒体,可以通过剪辑,为观众呈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新闻。
焚书发生在秦始皇34年,而坑儒被认为是发生在焚书发生后的第二年,我们来看看《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关于这件事的记载:(侯生、卢生)於是乃亡去。
始皇闻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
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
今闻韩众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
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
”於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後。
益发谪徙边。
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
唯上察之。
”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
大家请仔细读这一段,就会发现很神奇的现象。
事情的起因是秦始皇因为求仙问药遭到方士侯生、卢生的欺骗,又被他们诽谤,所以发怒,要彻查此案。
对此案,秦始皇的定性是“妖言惑众”,对象是“文学方术士”,其中文学指的是博学的人,在秦时是指包括术士在内的百家学派博学之士,不仅仅只是学习儒家的儒生。
但是到后面,司马迁却改用了诸生一词。
这个词包含了文学方术士,本来没有什么。
但是在独尊儒术之后,诸生一词就已经变成了儒生的代名词。
也就是说,司马迁通过偷换概念,将术士淡化,而用“儒生”代替了“文学方术士”。
再之后,司马迁马上接上扶苏劝诫秦始皇不要重罚“皆诵法孔子”的诸生,进一步让人确定诸生就是儒生。
就这样通过文学方术士,诸生,最后“皆诵法孔子”的诸生,逐渐淡化术士,让人误解秦始皇坑的就是儒生。
不然为什么比焚书更加恶劣的坑儒在司马迁之前,甚至同时代完全没有任何文献记载,就连儒家也只说焚书,却对坑儒只字不提。
而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坑儒的记载也是在《史记》成书之后,汉代《盐铁论·利议》中写道:大夫曰:“嘻!诸生阘茸无行,多言而不用,情貌不相副。
若穿踰之盗,自古而患之。
是孔丘斥逐于鲁君,曾不用于世也。
何者?以其首摄多端,迂时而不要也。
故秦王燔去其术而不行,坑之渭中而不用。
乃安得鼓口舌,申颜眉,预前论议,是非国家之事也?”实际上这是桑弘羊用来讽刺儒生,认为他们的学说没用,所以鲁君才会驱逐孔子、秦始皇才会烧儒家的书,坑儒生。
换成现在的话就是:“你们都是群没用的废物!”估计桑弘羊也是看了司马迁的《史书》,以此借题发挥用来挖苦儒家。
不过当时大家大概也是当做奇闻异事来听,所以在西汉时期,坑儒之事并没有流传。
只有西汉末年刘向在其古代杂史小说集《说苑·反质》中写到:始皇闻之大怒,曰:“吾异日厚卢生,尊爵而事之,今乃诽谤我,吾闻诸生多为妖言以乱黔首。
”乃使御史悉上诸生,诸生传相告,犯法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
和《史记》中的记载依然是大致相同。
但是到了东汉,人们好像对坑儒的故事开始热衷起来。
东汉初年的卫宏在《诏定古文官书序》中写道:秦既焚书,患苦天下不从所改更,而诸生到者拜为郎,前后七百人。
乃密令种瓜于骊山坑谷中温处,瓜实成,诏博士诸生说之,人人不同。
乃令就视,为伏机,诸生贤儒皆至焉,方相难不决,因发机,从上填之以土,皆压之,终乃无声。
这段记载即没有注明出处,也没有任何相关史籍可以印证,虽然写的有鼻子有眼的,但怎么看都觉得漏洞百出,倒像是小说里的幼稚情节。
但是比卫宏稍晚,历史上最大的嬴政黑出身了,他就是编写《汉书》的班固。
现在网络上流传嬴政是吕不韦的私生子,其实两千年前的班固就是最大的推动者,他甚至是公开的称秦始皇为“吕政”。
在他写的《汉书》中虽然没有完整的秦朝历史,但是关于焚书坑儒的记载可不少。
《汉书·儒林传》:及至秦始皇兼天下,燔《诗》、《书》,杀术士,六学从此缺矣。
《汉书·五行志》:遂自贤圣,燔《诗》、《书》,坑儒士《汉书·地理志》:称皇帝,负力怙威,燔书坑儒,自任私智。
可以看到,班固在《汉书》中有三次提及此事,在《儒林传》中还是杀术士。
但是到《五行志》就变成了坑儒士,《地理志》就彻底变成了燔书坑儒,前后矛盾。
可是《汉书》作为信史,对后世影响巨大,于是就在司马迁的暗示,班固的宣传下,坐实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说法。
其实,就算真的按《史记》、《汉书》的说法,秦始皇“坑儒”了。
但是其中却又有一个重大的漏洞,秦朝是从来没有活埋这个刑罚的,坑杀只在战争之中存在过。
如果按《史记》自己的记载,诸生是经过审讯定罪的,按秦法“妖言惑众”也应该是腰斩,而不是活埋。
焚书坑儒事实上指的是两件事情,而且两件事情发生的时间跨度有点大,但是总得来说焚书坑儒坑的不是儒生,这一点如果说学识有点儿不够,不了解历史的人就会大发言论说你看秦始皇把儒家坑的多惨!这个咱们先暂且不提,咱就先说一下焚书的事情。
这个焚书的事情是怎么诞生的呢?原因就是在秦始皇举办的一次宴会上,那个时候秦始皇已经统一六国了,此时有人站出来替秦始皇吹牛吹的那叫一个肉麻,这个时候有人就反对了,说秦始皇你现在不使用分封制度,不使用祖宗留下的法律,最终会导致这个国家灭亡的!这两个人我都不喜欢讲句实话,一个是吹捧别人的小人,还有一个是什么都不懂的腐儒,那秦始皇并没有杀了他,相反他要跟这个人好好理论一下,这个时候李斯站了出来跟他理论。
最终李斯下了一个结论,既然统一全国,那何不统一思想在全国刘三那么多书籍又有什么用呢?所以把这些代表其他思想的书籍全部焚烧掉,不仅能够愚民,而且还能够让全国的思想趋于统一。
所以秦始皇选择将全国其他思想的书籍,全部收缴入库,其余多出来的书全部焚毁,民间只允许留下一些特殊的书籍,也就是关于如何种植的一些书籍。
这也就诞生出来一个比较荒唐的说法,就是说是西楚霸王项羽把所有的书全给烧光了,说实话,在这之前萧何又把整个秦国的书库给搬空了……这件事情怎么暂且不论,但是从秦始皇的举措里面可以看出,秦始皇也没说讨论其他的书籍的人就必须得死,他只不过是把这些书全给收编了起来,打算通过时间来影响他们,至于说有人谈论诗书等一些书籍会招致祸害,这种言论倒还真的没听说过。
言归正传,我们重点说一下这个坑儒,这个儒是怎么回事儿呢?我们都知道秦始皇这个人喜欢长生不老,他想要去寻找长生不老的药,所以他派了一个叫徐福的人去找药,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徐福3000童男童女渡海越洋到日本定居。
至于说其他的人还有没有,也有有一个姓卢的,他给秦始皇找来一本书,书上的字儿没其他人看得懂,(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就秦始皇看了半天读出来一句话,亡秦者,胡也,所以秦始皇才派蒙田率领30万大军到北方去攻打胡人。
这群人是怎么招惹秦始皇的的?原来秦始皇听说有一块儿陨石降落之后,派人去把陨石附近的居民封口,结果这帮人开始说秦始皇这个做的不行,那个做的不可以,秦始皇当然十分恼怒,寻找长生不老药,什么灶神啊,这些东西帝王心里都清楚,我之前也说过武则天为了显示自己皇帝身份树立了一个袁天罡的神秘形象来让世人认为自己是神仙的代言人,而秦始皇通过这个寻找长生不老药,还有找到一些说法来武装自己的神权,也是为了自己的权利,结果这时候我跟你们合作,给你们钱给你们吃,给你们名誉,结果你们却在这里说我的坏话,秦始皇当然不行。
他命令把这帮方士也就是招摇撞骗的人给抓起来,结果领头的两个人,也就是说秦始皇坏话,那俩人提前溜了留下来一包不知所措的方是秦始皇也没办法,所以命令他们把这些人全部抓起来一起坑了。
由于这些人受过教育,而且和一些儒家的人关系比较好,所以抓的这700个人里面有一些人是儒家的人。
仔细想想,当时能够招摇撞骗的不就是能够受过教育的人吗,没受过教育他凭啥去骗人呢?是不是知道的不多,了解的不多,他凭什么去骗人?所以这帮方式原先是干什么的呼之欲出,而在这之后儒家为了神化君王的思想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思想,包括什么礼仪廉耻啊,什么父子臣纲啊,想想这东西还真是有一些一脉相承的意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