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第1张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如何理解杜甫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二句话出自于杜甫的《春望》,是整首诗的尾联。

这二句诗可以说是《春望》这首诗中,最不出彩的一联。

充其量也只是衬托了整首诗的首联、颔联与颈联。

按说诗的尾联,是对整首诗的升华,但“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二句诗,做为尾联,并未神奇地起到整首诗的升华作用,而且显得过于平淡。

杜甫的《春望》这首诗,千古流传,其原因在于诗的首联、颔联及颈联,这诗的首联、颔联与颈联,有一联都是神来之笔,每一联单独拿出来也是惊世之作。

要理解到这一点,细分析原诗。

(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首《春望》,一开言便把当时的社会景象描绘的淋漓尽致。

当时的唐朝,经历了安史之乱,国是残破的国,民是民不聊生的民,虽然在这春日里放眼望去,山河依然,但国已残落,那曾经繁华似锦的都市,现在也是杂草丛生,一片狼藉,有只那杂草在旺盛的生长着。

这首尾立意高远,表象残烈。

(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才是诗的精华部分,是整首诗的诗眼。

正因为“国破山河在,”对于有正义感的杜甫来说,他怎么会不悲感呢,这种壮烈的悲感,用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来表达,真是即形象又把那种悲烈的心情充分表达了出来。

当“我”悲叹时,那常开笑颜的花也溅上了眼泪,并滴滴落下,这时诗人已将那花上之露珠儿想象成为了花的眼泪;当“我”悲叹时,那常欢歌鸣唱的鸟儿也被惊的心惊胆战,向天空逃飞而去。

这二句诗,真是千古绝唱。

(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人处于烽火年代,人处于战乱年代,而且这战乱还持续了很久。

这里“三月”并不指三月份或持续了三个月,而是指很久的意思。

由于人处于战乱年代,许多人被卷入战争,就是写一家书也难以寄出或收到,一封家书简直可顶得上万两黄金,这进一步表明了当时社会的民众的流离失所。

※《春望》这首诗,最不成功的一联就是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甚至可以说,是整首诗中的败笔。

用头发越搔越短,连簪子也插不上了来升华整首如此神奇的《春望》,的确显得平淡了些。

杜甫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表达的是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感情。

一,杜甫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句的出处。

这两句诗,是作者杜甫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时写的五言诗《春望》里的两句。

全诗的意思是:长安城被叛军攻陷了,山河依旧,但国家一片破败景象,长安城荒草萋萋。

感时伤事,看到花草心中都感到苍凉,热泪盈眶,听到鸟叫的声音心中都感到惊慌。

战火连绵好长时间了,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心中的忧愁无法排遣,头发都掉光了,越搔越短,连簪子也插不上去了。

这首诗是杜甫听到安禄山、史思明叛乱,到长安去投唐孝宗皇帝,被叛军俘虏关在长安,目睹长安的荒凉破败的境况,写下的一首诗。

二,杜甫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两种感情,一是对国家破败的痛心,一种是对家乡、家人的思念。

这首诗反映的安史之乱带来的国家破败,有家不能回的境况。

安史之乱的原因比较复杂,有长期盛世,带来大量土地兼并,致使人民四处搬迁的社会矛盾;有口蜜腹剑的宰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致使朝廷腐败的原因;还有哥舒翰与安禄山之间派别斗争的矛盾;更有杨贵妃、杨国忠兄妹专权误国的原因。

诸多矛盾导致藩镇崛起,外重内轻,玄宗怠政,将相不和。

从而造成了兵变和长安失陷。

导致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由此一蹶不振。

安史之乱的原因虽然复杂,但是杜甫所反映的国家破败,家庭破灭,人民流离失所的社会现实,却是有普遍的社会意义的。

杜甫所忧虑的不仅是他个人的家庭不幸,不仅是他一个人有家不能回,而是对统治者争权夺利的战争,导致对国家的损害,导致百姓痛苦的普遍的关心和忧虑。

杜甫用他的诗歌反映民生疾苦,这是他作为唐朝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所创作的大量现实主义诗歌的一大特色。

《春望》正是这些现实主义诗歌中的一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6602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4
下一篇 2022-10-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