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仪早期从事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有良好业务基础。
50年代,为了开展植物病毒学科的工作,刘仪到莫斯科大学进修。学成回国后,立即投入病毒学科建设工作,但不久发生“文化大革命”,学校又多次搬迁下放,致使研究工作中断。
70年代末,拨乱反正、恢复办学后,他抓紧时间较早地开展了花卉、甜菜等植物病毒病害的研究。他相继完成了菊花、香石竹从脱毒到生产应用的系统工程研究,模拟无毒种苗工厂生产化程序获得成功,并首次将cDNA探针技术用于香石竹花卉脱毒早期检测系统。同时,他也较早地将电子显微镜技术应用在国内植物病毒研究工作中,为电镜技术在农业及植物病毒学上的发展及应用打下了基础。在此后的研究工作中,他首次将亲和素——生物素系统,应用于免疫电镜中获得成功,从而提高了免疫电镜检测植物病毒的灵敏度。
这些研究成果收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应用菊花和香石竹脱毒、组培、早期病毒检测、快速繁殖及隔离温室育苗,防虫大棚种植的配套技术,建立起无毒种苗中心及基地,使中国花卉种植业进入先进国家行列。应用脱毒及组培方法,将中国名贵花卉品种复壮、保存,为出口脱毒优良种苗,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1987年秋,学校迁回原校址办学后,刘仪任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负责研究生培养)、研究院院长(负责科研规划、发展及管理)、副校长(主管科研)等职,筹建并兼任校中心实验室主任。在多年繁重的工作时间里,他学术思想活跃,身负重任,勇于负责,能够团结上下,发挥新老专家作用,有创见地推动了北京农业大学的发展及人才培养。
刘仪还积极参加全国科技规划工作。全国科学大会期间,针对农业应用技术和基础研究之间衔接的薄弱,他倡议并极力主张在国家重点项目中建立农业生物学重点项目,以加强应用基础领域的研究,促进理论与应用研究的衔接。他协助有关部门制定及协调了“六五”、“七五”科研规划。
刘仪十分重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促使北京农业大学率先于1978年在全国农业院校中,第一批招收了硕士研究生,1983年第一批招收了博士生。80年代初,国务院批准全国22所高校试办研究生院,他出任北京农业大学第一任研究生院院长。在管理工作中,他努力贯彻“三个面向”精神,培养的研究生逐年增加,博士生更是成倍增长。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已成为农口向国家提供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一大批人才已成为农业部门许多单位的学科带头人及骨干力量。1987年,他任北京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并主持建立了植物分子病毒学实验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