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店铺打不开 提示找不到 怎么回事

淘宝店铺打不开 提示找不到 怎么回事,第1张

淘宝店铺打不开 提示找不到 怎么回事 一、讨论题目
1.有人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偶然的”,另有人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必然的”,你的观点怎样?为什么?
2.有人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是积极的”,另有人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是消极的”,你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
二、参考资料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第一个原因也是最基本的原因,在于帝国主义的本性,在于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在这个基础上帝国主义各国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地极度尖锐化起来。世界各个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是不平衡的,是跳跃式的。在一定时期内,某些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以飞跃的速度赶上自己的竞争者并跑到前面去了;相反的,有些国家则踏步不前,并且逐渐落到后面去了。例如,1938年德国钢产量达到2250万吨,相当于英法两国钢产量的总和。1935年,德国生产了3183架飞机,超过了1938年法国的生产量。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希特勒德国无论在经济上或军事实力上均已全面地超过老大的英帝国主义或法帝国主义。可是,英法两国却占有广大的殖民地,而力量超过英法的法西斯德国则连一平方公里的殖民地也没有。这样就使各帝国主义国家力量的对比和彼此间势力范围划分不相称的现象加强。在世界资本主义到了帝国主义时代之后,世界的领土均已分割完毕。个别国家要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要侵占和劫掠殖民地,唯一的办法就是夺取其他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势力范围和掠夺别国的领土。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例如德、意、日),认为它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重分势力范围、领土、资源、市场等等是受了委屈,吃了亏的,因此,它们就想再分一次,以便对自己有利。那些老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例如英国和法国),虽则力量已不如希特勒德国,在远东力量也不如军国主义日本,但是为了保证自己的超额利润,却又死抱住已经抢到的原料来源、销售市场不放,不肯吐出自己的赃物,这就产生了世界领土再分割的问题。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内部的平衡破坏了。结果从三十年代中期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分裂成法西斯国家集团和英、美、法三大国组成的帝国主义集团。这两个集团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尖锐化在很大程度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结果。这次经济危机在1929~1933年猛烈冲击资本主义世界达四年之久。那些回旋余地较小的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为了避免再度受到新的经济危机的打击,因而走上了加速发动战争的道路。所以,尽管资本主义体系和社会主义体系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却不是首先发生在两个体系之间,而是发生在资本主义体系内部。
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第二个原因是,英、美、法统治集团执行复活德帝国主义,对德、意、日侵略</;者纵容和退让的绥靖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最重要的根源,固然是帝国主义这种社会制度,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到失败的德帝国主义为什么很快就恢复元气并且变得更强大了呢?为什么德意日三国的法西斯统治集团在世界不同地区所进行的侵略活动,明明使英美法的利益受到损害,而英美法却袖手旁观,节节退让,一步一步把自己的阵地奉送给侵略者呢?这是因为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和存在着苏维埃国家的新的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国家及其集团之间的矛盾并不是世界政治的唯一的因素。这时,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是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对立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相互作用下发展的。这两个对立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一方面相互斗争,另一方面又力图消灭苏联,以巩固资本主义在世界上的统治地位。每当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开始尖锐化的时候,资产阶级就把视线转向苏联方面,看看能不能靠牺牲苏联来解决资本主义的某个矛盾或所有一切矛盾。因此,英美法统治集团不仅在政治上纵容德意日侵略者,而且通过贸易渠道,在经济上供给它们大批战略物资,不断给它们输血。待到法西斯国家特别是德国由于得到它们的帮助而力量大增,英法一时又没有足够的力量对付它们的时候,英法更是加紧推行绥靖政策,妄图用妥协、让步的办法,牺牲弱小民族的利益来满足法西斯贪欲,以便把希特勒的侵略矛头引向东方去反对苏联,以缓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这样,既可保持住西方国家的安全,又可等到苏德两败俱伤的时候,由它们出来收拾残局。但是英法统治集团的纵容侵略战争,妄图从中取利的绥靖政策最后完全失败了。法西斯国家从西方国家得到的支持越多,它们就越是贪得无厌;它们越觉得自己的力量强大,就越轻视那些助它们为虐的人。1939年9月1日拂晓,德国法西斯军队入侵波兰。法西斯德国从进攻较弱的对手开始,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选自凌治彬主编:《世界现代史稿》(上),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二)斯大林关于二战起因的论述
如果以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是偶然的,或者是由于某些国家领导人犯了错误,那就不正确了,虽然,错误无疑是犯了的。其实,战争的发生是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世界各种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者不止一次地说过,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包藏在总危机和军事冲突的因素,因此,现代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不是平稳地和平衡地前进,而是要通过危机和战祸。问题在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通常经过一段时期,便要引起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内部均势的猛烈破坏,而那些自认为没有足够的原料和销售市场的资本主义国家,通常都企图使用武力来改变现状和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以利于自己。因而,资本主义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阵营并且在它们之间发生战争。
如果各国能够采用协商的和和平的解决办法,根据它们的经济实力来定期重分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那也许可能避免战祸。但这在目前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发展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
所以,由于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的第一次危机,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第二次危机,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斯大林:《在莫斯科市斯大林选区选举前的选民大会上的演说》
(1946年2月9日)。《斯大林文选》
(下卷)第441~443页。)
(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反响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引起了不同的反响
希特勒的盟友大发雷霆。墨索里尼和佛朗哥公开表示不同意。这个条约对东京是沉重的打击,因为日本已经在中蒙边境同苏联作战,据说,日本头目曾告诉希特勒,他们在8月就可以参加“大规模的推进”。在反对德国同苏联签订这个条约的叫嚷声中,日本平沼内阁倒台了。伦敦保守党的希特勒支持者脾气发得</;最厉害。他们第一次叫唤要希特勒的命。
美国著名作家、新闻记者斯特朗写道,在波兰遭受危难的时候,一位苏联外交家曾说过:“要是没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我们现在就会受到德、意、日同盟从欧洲和亚洲两面夹击。英法会据守马奇诺防线并且资助希特勒。美国会成为日本的兵工厂来反对我们,就像它反对中国那样。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后,我们就在希特勒、日本和支持希特勒的伦敦人士之间引起了矛盾。要制止对波兰的入侵已经太迟了。张伯伦甚至没有尝试这样做。可是我们已经分裂了法西斯世界阵营,我们将不需要对整个世界作战了。”
英国政治家丘吉尔说:“斯大林同希特勒做交易一举,固然足以令人齿冷,然而在当时是高度现实主义的。斯大林的首要考虑,就同任何其他国家政府首脑的考虑一样,是他自己国家的安全。”据斯大林后来告诉丘吉尔说,他在1939年夏天深信,希特勒就要打仗了。他决定苏联不能被别人骗到单独对德作战的倒霉局面中去。如果同西方结成靠得住的联盟证明已不可能的话,那为什么不转而联合希特勒呢?他不是已突然来敲门求教了吗?到1939年7月底的时候,斯大林显然已深信,法国和英国不但不要一个有约束的联盟,而且英国张伯伦政府的目的根本就是诱使希特勒在东欧发动战争。他似乎已经十分怀疑英国会对波兰信守自己的条约义务,就同法国对捷克斯洛伐克没有信守义务一样。而过去两年,在西方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助于加强他的猜疑:张伯伦在纳粹吞并奥地利和侵占捷克斯洛伐克以后,拒绝了苏联关于召开国际会议拟定制止希特勒侵略的计划,张伯伦在慕尼黑对希特勒姑息迁就,而且把苏联排除在会议之外;张伯伦在就缔结防御同盟共同对付德国而进行的谈判中拖延退缩,并且让1939年夏天稍纵即逝的时光在空话中消磨净尽。
苏联获得喘息的机会
1939年9月17日,正当德军攻占大半波兰、合围华沙并限令华沙当局在12小时内投降之时,苏联政府向波兰驻苏大使递交了一份声明。声明指出:“波兰政府已经崩溃且已无生命的迹象,这就是说实际上波兰国家和政府已不复存在。因此,苏波之间缔结的条约已归于无效……波兰已经成为可能对苏联造成威胁的种种偶然和意外事件的方便场所。苏联政府迄今为止一直是保持中立的,但它不能再以中立的态度对待这种局势了。”苏联政府对居住在波兰境内的同胞——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人的命运不能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这些同胞被抛弃,任人摆布而毫无保障。鉴于这种局势,苏联政府命令红军总司令部所属部队越过国界,去把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的居民的生命财产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同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以同样内容发表了广播演说。
同日凌晨,苏军越过苏波边境向波兰东部进军,不仅进驻了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而且越过了寇松线。苏联所占领的波兰地区面积为20万平方千米,人口约一千三百万人。接着,9月28日在莫斯科签订了苏德边界条约,确定了两国“最后的国界”,10月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成立苏维埃政权并分别并入苏联的乌克兰加盟共和国和白俄罗斯加盟共和国。
苏联利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所给予的喘息机会,积极准备了防御,而且通过战争以外的一切措施来阻挡德国渗入东欧各国。希特勒后来在他对苏联的宣战书中透露了这一点,并且极为愤恨地列举了苏联人民阻挡他的那些行动。
虽然大多数美国报纸谴责这种行动,但是著名专栏作家李普曼却抓到了问题的实质,他说:“一天比一天更加清楚,苏联正在建立一片从波罗的海一直伸展到黑海的巨大的防御地区。”
随之而来的是戏剧性地把50万日耳曼人从波罗的海国家驱逐出境。希特勒的宣战书中表明了他对这件事多么切齿痛恨。他说:“远比50万还多的男女被迫背井离乡。对这一切,我保持了缄默,因为我当时不得不如此。”这并不是一个心满意足的胜利者所说的话。波罗的海日耳曼人是那些波罗的海国家中的上</;层,其中有一些人几世纪来一直都是食采邑的贵族。在俄国革命时,就是这些人把德国军队引进来推翻当地红色政权的。驱逐了他们,也就驱散了对苏联最危险的欧洲方面的第五纵队。
(摘自《世纪档案》)
(四)毛泽东关于二战影响的论述
战争教育了人民,人民将赢得战争,赢得和平,又赢得进步。
这一新形势,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代的形势大不相同。在那时,还没有苏联,也没有现在许多国家的人民的觉悟程度。两次世界大战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
法西斯侵略国家被打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国际和平实现以后,并不是说就没有了斗争。广泛地散布着的法西斯残余势力,一定还要捣乱;反法西斯侵略战争的阵营中存在着反民主的和压迫其他民族的势力,他们仍然要压迫各国人民和各殖民地半殖民地。所以,国际和平实现以后,反法西斯的人民大众和法西斯残余势力之争,民主和反民主之争,民族解放和民族压迫之争仍将充满世界的大部分地方。只有经过长期的努力,克服了法西斯残余势力、反民主势力和一切帝国主义势力,才能有最广泛的人民的胜利。到达这一天,决不是很快和很容易的,但是必然要到达这一天。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给这个战后人民斗争的胜利开辟了道路。也只有这后一种斗争胜利了,巩固的和持久的和平才有保障。
(选自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五)究竟有多少国家参战?
众所周知,二战对立双方有两个阵线:以德日意为代表的法西斯阵线;以美苏英中为代表的反法西斯阵线。
参加法西斯阵线的国家有:德国、意大利、日本、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芬兰7国,前三国是这一阵线的核心。
参加反法西斯阵线的国家有:美国、英国、苏联、中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哥斯达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多米尼加共和国、萨尔瓦多、希腊、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印度、卢森堡、荷兰、新西兰、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马、波兰、南非联邦、南斯拉夫、墨西哥、菲律宾、阿比西尼亚、伊拉克、巴西、玻利维亚、伊朗、哥伦比亚、利比里亚、法国、厄瓜多尔、秘鲁、智利、巴拉圭、委内瑞拉、乌拉圭、土耳其、埃及、沙特阿拉伯、叙利亚、黎巴嫩47国。
(六)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取得胜利的原因
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之所以能在二次大战中获得胜利,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进行的战争,是反对法西斯侵略和统治、捍卫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的解放性正义战争。正如毛泽东所指出:“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正是这种战争的正义性所产生的道义上和精神上的巨大力量,使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各国军队和人民英勇作战,不怕牺牲,后方忘我劳动,支援战争,终于形成了战胜法西斯侵略者的巨大物质力量。
第二,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是战胜德日意法西斯的重要保证。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法西斯侵略势力同反法西斯民主力量之间的一场殊死搏斗。要对付德日意法西斯这样穷凶极恶而又采用现代化战争手段的敌人,需要全世界人民团结一致的努力。单靠被侵略的中小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固然难于胜任,就是英法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大国和经过社会主义建设而日益强大的苏联,也不可能单独与之对抗。在</;大战全面爆发前,甚至在战争初期,由于种种原因,广泛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未能形成,反法西斯民主力量比较分散,致使德日意法西斯连连得手。但是,当被侵略和威胁的国家一旦从痛苦的失败中觉醒过来,克服了彼此的矛盾和分歧,走上大联合的道路,就成为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正是由于1942年1月正式形成了广泛的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二次大战的形势才迅速发生变化,在一年后就出现了战争的根本转折,随后经过全面的战略进攻,在1945年赢得了胜利。
第三,反法西斯阵营拥有远比法西斯侵略国家强大的经济实力,这是取得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在现代战争中,经济力量和经济组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千百万军队参战,新型武器装备大量涌现,作战时间长和空间广阔,物资消耗巨大,使得战争对经济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一切军事战略的拟定和实施,都必须建立在相应的物质基础之上;任何战略目标的达成,也必须建立在正确估计本国经济实力的基础之上。纳粹德国的战略目标是首先征服欧洲,进而称霸世界;日本军国主义的战略目标是首先征服中国,进而独霸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意大利法西斯的战略目标是成为地中海地区的霸主。然而,它们的称霸野心同它们所具有的物质经济基础是不相称的。一是人力不足,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的人力为轴心国集团的4倍以上;二是资源贫乏,德日意三国均无足够的战略资源;三是生产能力远低于反法西斯同盟,仅美英苏三国1941年的主要生产能力就是德日意三国的2~3倍。为了解决它们经济实力不足的弱点,德日意法西斯采取提前动员和先期把经济转上战争轨道,预先大量进口和储备战略原料,分化瓦解对手以实现各个击破,突然袭击、速战速决以避免持久的消耗战,大肆掠夺占领区以实现以战养战等等措施。这些措施虽然曾得逞于一时,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反法西斯国家也把整个经济转上战时轨道,并克服矛盾联合起来之后,反法西斯同盟巨大的人力物力优势就显露出威力。1942年底到1943年底发生的根本转折,不仅是在战场上取得的,同时也是在经济战线上取得的。正是在这一年,反法西斯同盟国的军事经济迅速发展,并大大超过了法西斯国家。狂妄的侵略野心与经济实力相对不足,正是德日意法西斯最终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四,轴心国集团内部缺乏紧密合作和战略协同,而反法西斯同盟的主要国家则实现了战时的全面合作和战略协同,这是能够赢得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两大对立集团之间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战争,无论轴心国一方还是反法西斯同盟国一方,都有一个战略协同与对联盟武装力量实施战略领导的问题。德日意三个法西斯国家在发动侵略战争时,基本上是各自为政,不仅相互间没有战略协同,而且在开始时甚至没有结成军事同盟。如前所述,1936~1937年德日意签订的反共协定,主要是一种相互声援与交换情报性质的条约。它签订后不到八个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德国却宣布保持中立,维持同中国的经济贸易及军事关系。1938~1939年长达一年半的缔结德日意军事同盟的谈判,由于各有打算而始终未能成功。1939年8月,德国没有向日本打招呼就径自同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日本为此向德国提出了抗议,中止两国谈判,随后又宣布对欧战保持中立。至于意大利,虽然在1939年5月同德国签订了“钢铁盟约”,但直至1940年6月法国败降前夕才参战。而且直到1941年德军进入巴尔干和北非后,德意才建立了军事合作体制,实际上意军受德军统帅部指挥。1940年9月德日意三国军事同盟条约签订后,德日之间仍然没有实现相互的战略协同。1941年德国大举进攻苏联时,日本却决定实施南进战略;德国不希望导致美国过早参战,日本却偷袭珍珠港,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当德日法西斯都陷入两线作战境地之后,曾于1942年1月18日签订三国军事协定,但这时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已经形成,法西斯侵略集团已陷于四面楚歌的战略格局,无力再按照这一协定实施战略协同了。可见,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日两国始终是各自为战的。
反法西斯同盟各国虽然在战争初期没有很好地联合起来,但从法国败降之后,美英就走向结盟,并多次通过两国首脑会晤与有关参谋人员会议,使两国的战略协同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1941年12月美国参</;战后,美英正式确定了“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并成立两国联合参谋长委员会,拟定和贯彻实施联合战略计划。为了更有效地对轴心国展开军事行动,美英以及其他的一些反法西斯国家又建立了战略责任区。美国负责太平洋战区的军事行动,英国负责中东和东南亚战区的军事行动,中国负责中缅战区的军事行动,大西洋则划分了英美加海军的护航责任区。在美英军队大规模联合作战的战区,则成立联合指挥部。经两国同意任命隶属于美英联合参谋长委员会的盟国武装力量总司令。1942年秋为实施“火炬”行动,成立了北非盟军指挥部,后来改为地中海盟军指挥部。1943年底,为实施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霸王”行动,成立了盟国远征军最高统帅部。苏联与西方国家之间也打破了由于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而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在战争中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军事合作和战略协同,其中包括对伊朗的联合军事行动,北极海域的联合护航行动,开辟欧洲第二战场,1945年1月的战略攻势,以及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等。正是由于反法西斯同盟国的这些合作,才使它们能够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选自李巨廉、潘人杰著:《第二次世界大战——专题述评》,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和历史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破坏最大、牺牲最大的一次战争。这次战争从1939年9月1日全面爆发起,至1945年9月2日止,历时整整6年。它席卷亚洲、欧洲和非洲,并波及美洲和大洋洲,先后有67个国家,17亿人被卷入或拖入战争的旋涡。这次战争造成物资损失为40000亿美元,死亡人数为5000万。经过这场战争,世界人民战胜了最凶恶的敌人——德意日法西斯,并朝着更美好、更进步、更有希望的方向迈进。
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体系。德、意、日这三个法西斯帝国主义国家被打倒了,拥有大量殖民地的英国和法国遭到严重削弱。战争也加速了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战后,在东欧和东亚迅速建立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战争还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迅猛发展。战争一结束,广大亚非拉国家和人民立即掀起争取民族独立,反对殖民统治的伟大斗争。从此,世界历史开始了新的一页。
(选自孙国璋等主编:《简明世界现代当代史》,
黄山书社1989年版。)
(作者:马书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6680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4
下一篇 2022-10-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