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原文:
王家新
1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
妈妈给我说过: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
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
一一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2
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一一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创作背景:
王家新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世界对于幼年的我来说,就是放学后一片寂静的校园、山川中那条清澈的河流以及环抱着这一切的无言的群山。而作者偏偏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的少年,这首《在山的那边》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作者简介:
王家新,现代诗人,教授。1957年生于湖北省丹江口市。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大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3年参加诗刊组织的青春诗会。1984年写出组诗《中国画》《长江组诗》,广受关注。
1985年借调北京《诗刊》从事编辑工作,出版诗集《告别》《纪念》。1986年始诗风有所转变,更为凝重,告别青春写作。1992年赴英作访问学者,1994年回国,后调入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任副教授。2006年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聘为教授,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写作的代表性诗人。
主要成就:
王家新,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中国当代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1957年生于湖北,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曾在《文学评论》、《读书》、《世界文学》等e68a84e799bee5baa631333365653863学术、文学刊物上发表论文及评论百余篇,著有诗论集《人与世界的相遇》、《夜莺在它自己的时代》、《没有英雄的诗》,文学随笔集《对隐秘的热情》、《坐矮板凳的天使》,诗集《游动悬崖》、《王家新的诗》等多部,作品及文论被收入多种全国性诗选及文论选,被译成多种文字和收入多种大学、中学教材,并曾多次应邀在欧美一些国家讲学。
王家新的诗歌创作受到广泛注重,被视为“朦胧诗”后最重要、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被视为当代诗歌中“知识分子写作”的主要代表性诗人。八十年代的代表作有《中国画》、《蝎子》等,九十年代初写作《瓦雷金诺叙事曲》、《帕斯捷尔纳克》、《反向》,引人注目,创作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后来旅欧期间写作《临海孤独的房子》、《卡夫卡》、《醒来》、长篇诗片断系列《词语》、《日记》、组诗《伦敦随笔》等。
他在中国诗歌界的影响逐渐增大,创作境界趋向开阔,他试图通过与众多亡灵的对话,编写一部罕见的诗歌写作史。作品中经常有令人警醒的独白,笔意沉痛。1994年归国后,以组诗《挽歌》、长诗《回答》为代表,又开始诗歌的新的探索,近期代表作有《一九七六》、《田园诗》、长诗《少年》、诗片断系列《冬天的诗》、诗片断系列《变暗的镜子》等。
作品被重点选入多种中国现当代诗选中,并被译成英、法、德、意、荷、西、瑞典、俄、日、韩等文字;曾多次应邀参加美国、英国、荷兰、德国、瑞士、奥地利、比利时、瑞典、丹麦、日本等一些国家的国际诗歌节活动及学术会议,并应邀在欧美一些著名大学讲学、朗诵,作驻校诗人。曾获国内多种诗歌奖、随笔奖,其中包括首届“中国当代文学学院奖”(2009年)。
对王家新的诗,在国内外都有许多专文评论和研究文章,北大、复旦等近年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也有重点介绍和评述。诗作《在山的那边》被人教社选入初一语文教材,诗作《帕斯捷尔纳克》被人教社选入高二语文读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