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介绍

长安大学介绍,第1张

长安大学介绍 长安大学
【英文名称】Chang'an University
【学校简介】长安大学直属国家教育部,是教育部和交通部共建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0年由始建于二十世纪50年代初的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西安工程学院、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学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西安,现有5个主要教学区,占地面积2980亩。半个多世纪以来,长安大学逐步发展成为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兼有经济、管理、人文多种学科,以培养公路交通、国土资源与环境、建筑工程等专业人才为办学特色,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高等学府,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近12万人。
学校设有20个教学院(部),有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8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76个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11个工程硕士招生领域,15个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专业,1个公共管理硕士学位专业,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后备警官选拔培训基地。现有全日制学生2770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630余人,硕士研究生3600余人,外国留学生100余人。
学校有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9个交通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和陕西省重点实验室,3个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批准立项建设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拥有全国高校唯一的汽车高速实验场。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56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教授230余人,副教授530余人,博士生导师100余人,硕士生导师500余人;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位,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3位,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位,入选教育部、交通部、陕西省各类人才计划的教师70余人,设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
学校坚持产学研相结合,近年来,共承担了包括国家“973”、“86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点科研课题在内的科研项目2000余项,荣获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奖励150余项;承担了包括国家教科“十五”规划课题在内的各类教育教学研究项目200余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陕西省教学成果奖16项,年科研经费超过2亿元。
学校编辑出版《中国公路学报》《交通运输工程学报》《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等8种全国性学术期刊,其中2种为国家重点建设期刊,3种Ei数据库收录期刊,4种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公路学报》连续入选第三届、第四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交通运输工程学报》被Ei核心库收录。
学校1956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先后培养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坦桑尼亚和日本等2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1000余人。学校还是我国最早承担援外教育和首批招收港、澳、台学生的高校之一。近年来,学校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力度,先后与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110所高等学校及科研机构开展了交流与合作,加入了“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与俄罗斯国立罗斯托夫建筑大学等成立国际大学联合体;设有国家外专局长安外语培训中心。近年来,学校主办、承办了“第五届交通运输领域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西部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高校领导与战略高级国际研讨会”、“2006西安国际大地测量高端论坛”、“关学 南冥学与东亚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国际学术会议。
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学校形成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在新的历史阶段,学校坚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依法治校、人才强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谐发展之路,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大学。
——————————————————————————————————————————————————————
我校在国家重点学科评审中取得重大进展
2007年8月31日
接教育部教研函[2007]4号文件,在本次国家重点学科评估中,我校的交通运输工程(0823)一级学科(含道路与铁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共四个二级学科)和地质工程(081803)二级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至此,我校的国家重点学科已增至5个。这是我校学科建设取得的又一重大进展。学校对积极参与该项工作的各有关单位及教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教育部要求各重点学科高校应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和国内外学术动态,瞄准国家及区域重大需求,制订各重点学科(2007—2010)的建设与发展规划,切实做好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与管理,不断提高建设水平和建设成效。
我校新增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07年9月3日
近日,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联合下发文件,批准我校新增设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4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至此,我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增至6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由人事部和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按照规定条件,评审出一些学术水平较高、科研和后勤条件较好的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批准其在某些学科内招收优秀年轻博士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数量,是一所大学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工作的重要体现,也是评价一所大学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今年的评审竞争激烈,我校能获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既是对我校发展实力的一种充分肯定,也必将对我校今后的长远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99年起我校开始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现已累计招收25人,其中出站8人,目前在站17人。这些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利用原有学术背景,开展跨学科研究,成为我校完成重大科研项目的一支生力军。
在本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申报中,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相关部门和学院齐心协力,认真实施,保证了申报工作的顺利进行。
喜讯:2007年我校又有四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
2008年1月8日
2008年1月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2007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再传喜讯,我校又有四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
继2006年度我校获得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度学校的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再创佳绩,又有四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其中长安大学主持、马建教授负责完成的项目“汽车综合性能检测关键技术研究、系列产品开发及其产业化”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汤中立院士负责参加完成的“中国成矿体系与区域成矿评价”以及折学森教授负责参加完成的“沙漠地区公路建设成套技术研究”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马江洪教授负责参加完成的“基于认知与非欧氏框架的数据建模基础理论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长安大学主持、马建教授负责完成的“汽车综合性能检测关键技术研究、系列产品开发及其产业化”成果是应用于汽车制造、检测及维修行业的大型成套技术与装备。该项目通过自主创新,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解决行业共性难题。通过16年的系统研究,取得了多方面的技术突破和创新成果:项目成果申报国家专利41项,已授权40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8项,外观专利10项。获得国家软件著作权16项。出版汽车综合性能检测与诊断技术方面的编著12部,发表学术论文62篇。项目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在我国汽车制造、检测与维修行业广泛应用,形成了很强的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非常显著。
此次获奖实现了我校单年度获得国家级奖励数量的新突破,是我校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和推进科技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下的新成果。希望全校科技工作者继续发扬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拼搏精神,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我校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实现长安大学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长安大学主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7317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5
下一篇 2022-10-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