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国主义者在沈阳制造事端,并很快占领东北。次年1月28日,又在上海发动战争,使上海世界语学会毁于炮火。日本侵略者的q声,打破了一部分世界语者中立主义的美梦,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感召下投入了民族救亡运动,走上了以世界语为中国的解放服务的道路。他们建立中国普罗世界语者同盟和外围组织上海世界语者协会,在国际上加入普罗世界语者国际,在国内加入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致力于进步文化运动。
他们办刊物,报道中国工农红军和抗日救亡运动的消息,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使许多青年人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抗战爆发后,他们创办《中国在怒吼》、《远东使者》、《中国报导》等世界语刊物,揭露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暴行,报道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事迹以及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在国际上取得了各国的同情和支持。与此同时,他们还将中国知名作家鲁迅、郭沫若、艾燕的著作和一批抗战文学作品译成世界语出版,介绍到国外去,又把一批通过世界语翻译的苏联和东欧文学作品介绍到中国来,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此外,他们还积极提倡汉字拉化运动和大众语运动,使世界语为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服务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中国报道》是中国用世界语进行对外报道的图文并茂的刊物。在它存在的50年间,它用生动的形式全面介绍了中国的历史、经济建设、传统文化、文学艺术和人民生活,特别报道了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受到国际世界语界的赞誉。2000年创办的《中国报道》网络版,继承了印刷版的好传统,并发挥了网络的优势,全面报道了中国。《中国网》的世界语版则及时报道了在中国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它们对于各国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以及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都发挥了其它语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于1982年成立的中国世界语出版社用世界语出版了许多有价值的书。这对于各国世界语者全面了解中国的政治、 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和历史,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在它出版的近200种图书中,下列图书尤其受到读者的称赞:《中华五千年》、《中国近代史题话》、《中国小百科》、《中国四十景》、《中国医药史话》、《中国陶瓷史话》、《中国古代科学家》、《中国少数民族婚俗》、《周恩来传略》、《中国古代诗歌选译》、《中国古代短篇小说选》、《中国文学作品选集》(1919-1979)、《中国民间文学》丛书、《鲁迅小说集》、《红楼梦》、《聊斋志异》、《论语》、《家》、《寒夜》、《日出》、《雷雨》、《虎符》、《骆驼祥子》、《山村》以及部分商业、科技英世汉对照词典。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世界语广播,在及时报道中国的时事、政治、经济建设、文化科技、人民生活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就播送时间之长和覆盖面之广方面,在各国世界语广播中也名列前茅,一直受到国际世界语界的关注。 世界语运动复兴
在旧中国世界语运动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由于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和连绵的国内战争,使之屡遭打击,有一段时间几乎完全停顿。人民政权的建立,为世界语在我国的传播创造了从未有过的好条件。以胡愈之、叶籁士为首的一批世界语者,首先在北京和上海恢复了世界语活动。在他们的倡导下,于1950年5月,创办了世界语对外宣传刊物《中国报道》。次年3月,建立了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上海、成都、重庆、武汉也相继成立了世界语组织。中国人民大学由于校长吴玉章的提倡还开设了世界语班。1963年7月,“世界语对外宣传工作汇报展览”在北京开幕。陈毅副总理和各界知名人士参观了这个展览,一致肯定世界语在宣传新中国,促进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方面的价值。在随后召开的全国第一次世界语工作座谈会上,陈毅副总理赞扬了世界语工作取得的成绩,表示政府将要更加重视世界语工作。他还倡议,在北京召开一次国际世界语大会。这对全国世界语者是一个很大的鼓舞。
在陈毅副总理的关怀和支持下,高教部批准在北京举办世界语教师培训班,为11所大学培养了教师,使这些大学开设了世界语课。高教部还从全国几所大学调来一批学生学习世界语,培养了一批世界语的专职干部。1964年12月,中国对外广播开辟世界语节目,受到各国世界语者的欢迎。值得一提的是高教部还下达文件,规定凡具备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世界语选修课,世界语可以作为第二外语科目。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一批大中城市,北自哈尔滨,南到广州,东自上海,西到成都,都纷纷建立了世界语组织,并定期开展活动。至此,中国世界语运动获得了全面的复兴。 同一切进步文化活动一样,世界语活动在十年“文革”动乱中也受到重创。但在七十年代末期,特别改革开放后,我国世界语运动的航船又鼓起风帆,破浪前进。
1979年秋天,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世界语座谈会。会议肯定了建国以来中国世界语工作取得的成绩,总结了经验教训,确定了新时期世界语工作的任务。以世界语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世界和平服务,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促进中国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成为中国世界语者奋斗的目标。从此,中国世运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1981年12月,楚图南、胡愈之、巴金、谢冰心、白寿彝、叶圣陶、夏衍等知名人士发起的中国世界语之友会成立,130多位各界知名人士、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加入这个赞助世界语的组织,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各省、市、自治区除贵州和西藏外,都相继成立了世界语协会。包括大部分省的省会和主要中心城市在内的140多个城市也建立了世界语组织,全国性的科技、医学、铁路、教师、集邮、围棋等专业性的世界语组织也陆续出现。这些组织成立后,积极开展世界语的宣传、推广工作。他们或者办刊办报,举办世界语班和开展函授教学,或者举办世界语学术研讨会、世界语展览、世界语夏令周,在全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种形势在中国世界语运动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1982年,中国教育部再次下达文件,重申世界语可以作为第二外语,并规定大学毕业生、研究生报考或干部考核,世界语可以作为第二外语科目。为了落实这一文件,教育部批准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同北京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学院联合举办八期高等院校世界语教师进修班,为78所大学培训了132名教师,这些教师回校以后大多数开设了世界语课,约六千名大学生选修了世界语。在这些大学中,许多都是全国著名的大学,如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邮电学院、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暨南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一批大学坚持开设世界语选修课,并按教育部颁布的世界语第二外语教学大纲和规定的教材授课,按学分制计入学生的成绩档案。中国有这么多大学把世界语列为选修课受到国际世界语协会和国际世界语教师协会的称赞。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到九十年代初期,世界语的函授、刊授、广播、电视教学也风行一时。比较有名的函授学校有中国世界语刊授学校;新华、重庆、淮南、黄石世界语函授学校;山西、辽宁、沈阳、吉林、安徽、广东等省以及中央电视台的世界语广播、电视讲座也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世界语协会和部分大学也开办了各种形式的世界语班。据统计,参加学习的人达42万人次。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多数人未能坚持学习世界语,但它们在传播世界语的理想和相关知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为各地世界语组织培训了一批人才,这些人才已成为从事世界语运动的骨干力量。北京广播学院为专业世界语单位培养了几批世界语专业毕业生。2003年,最新一批世界语专业学生在国际新闻学院开始了世界语课程的学习。 从1979年以来,中国加强了与国际世界语协会的联系。1980年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加入国际世协,成为它的团体 会员;20多年来,中国每年都派代表出席一年一度的国际世界语大会。有时还派代表出席日本、韩国、南斯拉夫国内世界语会议和太平洋地区以及亚洲世界语大会。在大会期间,广交朋友,增进同各国世界语者的友谊。在此期间,国际世协和日本、韩国、越南、俄罗斯世界语组织的负责人也多次访问中国。数十个城市的世界语协会和组织,也同各国的一些城市的世界语组织建立了经常性的联系。铁路、医学、教师、商业、集邮等专业世界语组织和青年世界语组织,也同相应的国际组织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中国世界语运动已融入国际世界语大家庭。
1986年在北京召开的第71届国际世界语大会是欧洲以外参加人数最多,也是最成功的一届国际大会,受到与会者的称赞。1992年在青岛举行的第5届太平洋地区世界语大会和1996年在上海举行的第1届亚洲世界语大会,也取得成功,证明中国世界语运动的实力。
中国世界语运动的迅速崛起,受到国际世界语界的注目。鉴于中国人口众多,中国日益强大,在国际事务中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际世协非常重视中国世界语运动的发展。高度评价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世界语事业,热烈祝贺中国世界语运动所取得的成绩。1983年,国际世协授予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流动奖杯——费恩杯,以表彰中国世界语运动多年来的工作成果。同时,国际世协相继选举巴金、胡愈之、陈原为国际世界语协会荣誉监护委员会委员,选举李士俊、谢玉明为国际世界语学院院士。这些都反映了中国在国际世界语界的地位得到了不断提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