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如何评价《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第1张

如何评价《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63岁的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林崇德,数十年来在教师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努力“培养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把全部的爱献给了自己的学生和心理学事业。“我们这些林老师的弟子,都是林老师的成果”1960年5月,在上海中学即将高中毕业的林崇德,憧憬着要当新时期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后来,班主任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深深地感动了他,使他决意接过老师手中的教鞭。他满怀激情地把所有大学报考表上的志愿都填为“师范”两字。最终他考上了北师大,成为该校心理学专业的第一批学生。大学毕业后,林崇德如愿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13年的中小学教师、26年的大学教师生涯中,他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的终生奋斗目标。直到今天,每当他有新著出版,总是在扉页上写道:“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能否培养出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这是衡量师德的重要标准。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的教师,要把培养国家栋梁、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作为己任。”林崇德常用这样的话激励自己。他已经培养出51位博士。他们中有31位已晋升教授,24位当上了博导。许多人成为特聘教授、学术带头人,有的甚至做了国外名牌大学的教授。林崇德说过:教师的成功,在于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不想超过老师的学生不是好学生,不想学生超过自己的老师不是好老师。否则一代不如一代,民族的兴旺发达,国家的繁荣昌盛还有什么指望?他希望他的学生超过自己,也希望以后的学生再超过他的学生。如今,“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已经变为现实。他的学生、北师大副校长董奇教授创建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出了他没有做成的学科建设的大事。然而董奇却说:“我们这些林老师的弟子,都是林老师的成果。”这是对林崇德艰辛创业的最好评价。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林崇德先后送出16个博士生出国,15个都能按时回国。教育主管部门感到很奇怪:当时2/3的留学人员都不能回国,为什么林崇德的“回收率”那么高?学生为何放弃国外优越的科研、生活条件?学生们的回答是:“我们是冲着林老师回来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7517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6
下一篇 2022-10-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