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认识

急求: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认识,第1张

急求:对中国文化实力的认识 一、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及意义
(一)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就其本质而言,国际政治的性质发生了微 妙的变化,“使其无形的力量变的更加重要”,全球权力的强制性因素在减少,软性因 素在逐步增加。最早明确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的是美国著名学者、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去·奈。 他认为软权力是通过吸引而非强制的方法使他者满 足自己欲达到的目的的能力。软实力与硬实力不同,硬实力是一种对抗性权力,是建构 在具体的物质资源之上的硬命令式权力,软实力是一种吸引力而非强制力,它通过让他 人做想做的事情而达到预期的结果,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软实力包含三 方面内容,即文化吸引力,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念的吸引力,以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 定政治议题的能力。软实力的运用,则表现为通过自己的思想的吸引力或者决定政治议 题的能力,让其他国家自愿效仿或者接受体系的规则,从而间接地影响他人决定自身的 偏好。 在软实力三个方面中,文化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奈认为,文化是“一种相对廉价 和有用的软实力资源”,并以美国文化为例论证,认为美国文化虽非万能,但是“蕴藏 在产品和交流中的美国流行文化具有广泛的吸引力”。 奈指出了文化在软实力中的重要 地位,却没有明确界定文化软实力的边界,没有很好地解释什么样的文化在怎样的条件 下能够被转化为软实力。关于文化,至今没有统一的界定。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 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排除了关于物质创造 活动和结果,专注于人类的精神财富,包括语言、电影、价值观念、传统习俗、文学作 品等方面。 “文化并不都是软实力, 也并不是所有文化都已经成为或可以成为软实力”。 本文认为,软实力中的文化要素指的是一国的文化内容对他国形成吸引力,使得他国自 愿效仿、学习、追随,从而对他国的国家政权产生影响。文化要成为软实力必须要同化 他国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形成强大的说服能力、渗透能力,以有利于本国国家目标 和国家利益的实现。
(二)文化软实力的意义 虽然文化在软实力化时的模糊性和复杂性, 以及文化本身及传播过程中的某些特性, 使得“文化的很多作用或多或少脱离于政府的控制之外”, “倾向于对外部世界产生漫 射性作用,并不容易控制以获得特定结果”,但是文化软实力在国际政治 中仍然具有 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软实力的说服作用、渗透能力和吸引力主要是通过 文化来展现”。文化本身虽然无法像物质性资源一样为我们用肉眼所见,但是文化的作 用却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文化因素可以作用于人,从而间接地改造客观世界。文化是 国家软实力的根基,被视为国家推行战略 目标的重要渠道。文化要素发挥着“培育” 作用,它可以潜移默化地塑造一国的价值观念、发展模式、国内政治等,同时向他国传 播或宣扬,使本国可以通过吸引力让他国用符合本国意愿的行为方式达到国家目标,使 其行为更加具有合法性,遭到更少的抵制和反对。 文化软实力作为软实力的一种重要形态和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己经成为国际 力量平衡对比的重要因素。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极为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认清中国 文化软实力现状、将文化软实力建设上升到国家对外战略层面,对于国家实现其对外战 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评析 (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文化因素也发挥出了其应有的作用, “和’ 咬化建设受到了高度重视。中国一贯提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和’,为基础,强调 同周边国家和谐相处,不仅为中国的硬实力发展提供了和平的周边环境,而且为中国 “和平发展”的理念提供了文化基础。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逐渐强盛,越来越多的外国 人被中国文化所吸引。 截至 2005 年, 中国接受的海外留学人员己达到 884315 人。 同时, 中国不遗余力的加强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共同促进文化的繁荣。到 2006 年底,中国己 与 145 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议,其中在 46 个国家设立了 108 所孔子学院和 12 所孔子学堂, 增进了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 为中国正面国家形象的树立做出了贡献。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于 2009 年 1 月 17 日发布 《中国现代化报告 2009—文化 现代化研究》,依据 2005 年世界各国的各项指标数据,认为中国的文化影响力指数己 跻身全球第 7 位,排在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之后。由此可见,中 国文化软实力已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增强。 (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不足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扬不足,优良传统有待于进一步的发掘,传统文化的现 代化巫需完成。在吸收国外优秀飞文化的同时,要保持自身文化的特质,不能被吸收的 文化所同化,只有在立足于本国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其他民族文化的精髓,发掘本民族 文化的优良之处,才能形成国家强大的软实力。其次发扬中国文化离不开现代化的传播 途径,建设现代化的文化传播途径意义重大。近代以来,中国由于特殊的国情发展史, 文化软实力建设起步晚,文化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影响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 相对于美国美联社、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和俄罗斯俄塔社,中国新华社的世界话语 权相对不足:中国的电影等传媒产业发展也不健全,中国文化的现代传媒手段需要进一 步发展。 三、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构想 (一)发掘传统文化,构筑普世主义文化体系 文化转化为软实力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这种文化要具有吸引力,二是该文化中 所蕴含的价值、精神能得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人们的效仿、追随并转化为他们的价值、精 神。正如李光耀指出:“只有在其他国家羡慕并期望模仿一国文化时,其软实力才得以 实现。’所以,进行国家软实力建设,我们不能只是单纯的弘扬传统文化,更要深度挖 掘其精髓,对原有的制度性文化进行必要的调整或发展,寻求具有普世意义的东西,以 适应时代的需要。我们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位,在延续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大力推 进文化创新,使中国优秀文化推陈出新、焕发生机。通过文化开放,使传统文化与外来 文化有机结合,提升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发掘同源文化、地缘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作用, 维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维护多元文化交融的有益性,建构一种更具生命力的良性循环 的文化环境, 建构一个普世主义的文化思维框架, 向世界展示中国富有感染力和包容性、 能被世界普遍接受和理解并取得共识的文化体系,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 (二)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当前, 中国社会正在加速向着以现代经济和现代科技为先导的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 模式跨进,面向全球社会,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研究应当立足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之路, 确立全球视野。我们应坚持文化独立和文化主权,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不可在全球 化进程中迷失自我,与传统隔离、脱节,“不能进入文化自恋和自我自足化的误区,要 重新发现、探索、阐释东方思想”,“中国文化不仅应该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代表,而 且应成为新世纪世界文化中的强音”;确立全球视野,谋求文化对话的对等地位,重新 寻找自己的世界文化秩序中的位置,同时吸取其他文化的优点,用以治理和调整我们的 社会生活,使之不断趋向公正、合理、繁荣与昌盛;立足东亚,推动东亚传统的当代重 构;秉持“和谐”观念, 参与全球伦理的构建, 寻求不同国家间的互助合作与和谐发展, 以及不同文化的核心价值与人类共存之间的平衡,为全人类的福社而努力。 (三)扩大汉语国际影响,增强文化传播能力 我们应该抓住“汉语热”不断升温的契机,提高汉语的国际声望。在这一过程中, 政府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很多国家都在有计划的实施自己的语言战略。法国努力协 调有 34 个国家和 3 个地区构成的法语区的语言问题;西班牙利用“西班牙语世界”这一 概念向世界进行语言传播;日本、韩国建立基金会不遗余力地推进日本语、韩国语的国 际传播。中国政府应进行长远规划,制定符合国情的汉语推广政策,大力推动汉语的标 准化、规范化使用,并将其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目标;并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以此 来加强汉语的国际影响力,维护中国的语言文化利益;形成科学有效的传播机制,扩大 在国际传播中的份额,实现中文信息的全球性传播与分享,把我们的优秀文化介绍和传 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提高中国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四)加快文化产业化发展,打破‘文化逆差”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先后出台了(冷于进一步繁 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国家 “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等,这对于中国文化产业化发展是十分有利的。促 进中国文化产业化的当务之急是发展跨国文化企业。其次要完善产业运作机制,改革文 化产业投资体制,完善文化产业投资政策。再次要打造响亮的中国品牌。国家应制定扶 持政策,扶持文化支柱产业的启动,支持重点项目的开发。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加 速文化产业实现两个转变的步伐,打造中国文化产业的品牌。此外,还应注重发展非物 质文化的产业化。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高度 重视并切实做好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要进一步创新传承方式,对面向市场的非 物质文化遗产要作为文化产业予以支持;要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发掘传统技艺, 再现传统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要广泛深入地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人物,支持 他们以各种方式培养传承人,完善对他们的激励机制。最后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文化产 业理念,逐步缩短中国与发达国家在文化产业方面的差距,迅速建立起自身的文化产业 体系并据此实现文化产品的升级换代。 国家应对那些投资文化产业的个人或实体采取免 税、减税、贴息贷款、税利返还、差别税率等经济手段,鼓励向文化产业领域的投资, 使得有逐利性的资本转向文化产业,从而从总体上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竞争是 21 世纪国际竞争的一个战略制高点,提高文化软实力是中国面临的重大挑战。中国文化需要积极应对回归传统和实现现代化之间的巨大张力,一方面通过自身建设增强自己的软实力, 把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与现代高科技和信息传媒手段相结合, 形成世界上最具优势的文化竞争力之一;另一方面加大对外交流力度,抵御文化霸权主义,维护国家文化主权,不断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在提倡文明多样性和文明之间平等 交流中推动国际文化新局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8933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9
下一篇 2022-10-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