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绝句杜甫描写的是春季的景色。
2、原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3、翻译: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间鸣叫,一行白鹭向湛蓝的高空里飞翔。
西岭雪山的景色仿佛嵌在窗里,往来东吴的航船就停泊在门旁。
最早的七言绝句是什么时候有的?有怎样的历史?七言绝句起源大概在于巜楚辞》,因为《楚辞》大多数是七字句。
辞是韵体的一种,虽然其中往往有一个“兮”字,我们只要把它转化成其他字,于是就是七言诗。
请看屈原的《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汉代初期的歌谣也有很多是七言句。
比如汉武大帝刘彻的《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㕍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黄,怀佳人兮不能忘。
”...............随着时间流逝,社会的需要,歌谣演变为六朝的歌谣,尤其是齐梁的乐府诗,大多是七言。
到了唐代,这种七言诗再加上声律的条件,于是绝诗确立成为近体诗,同时唐人乐章全用当时诗人的绝句,因为可以用弦管乐器歌唱,而以前的乐府诗却不能用乐器演奏。
于是七言绝句在大唐长安的乐坊非常盛行。
当时的社会與情竟奉为唐诗的精粹。
而在形式方面,与五言绝句相同。
它们也分为“三格”:1.律。
2.古。
3.拗。
而律绝与五律同粘对法,增加两联即为七律。
古绝与七古平仄同,平仄韵都是这样。
关于问题,就答到这里,请诗歌爱好者给予指正,附七言绝句代表作,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
七言绝句起源于汉末时期,多为古代诗歌。
七言诗歌早应早于汉末。
但有人把七言绝句定义为七言四句,本人不太赞同。
在下想问一句何为七言?何为绝句?七言既然指七字的诗歌那么多出的诗歌难道就不是七言或绝句的诗歌了吗?是不是某些人的解释太过牵强?谁规定的七言绝句为全诗四句?且看汉代时期的七言诗词,此诗词作者《傅玄》傅玄生于公元217年(东汉建安二十二年)卒于公元278年,字休奕,北地郡泥阳(今陕西耀县东南)人,西晋初年的文学家、思想家。
出身于官宦家庭,祖父傅燮,东汉汉阳太守。
父亲傅干,魏扶风太守。
如果有人质疑“傅玄”为西晋人且看西晋建国(公元266年—公元316年)傅玄·七言诗句·《车遥遥篇》车遥遥兮马洋洋,追思君兮不可忘。
君安游兮西入秦,愿为影兮随君身。
君在阴兮影不见,君依光兮妾所愿。
在下问一句是不是上此诗文为七言不是绝句?南北朝·《庾信 》七言诗歌《杨柳歌》河边杨柳百丈枝,别有长条踠地垂。
河水冲激根株危,倏忽河中风浪吹。
可怜巢里凤凰儿,无故当年生别离。
流槎一去上天池,织女支机当见随。
谁言从来荫数国,直用东南一小枝。
昔日公子出南皮,何处相寻玄武陂。
骏马翩翩西北驰,左右弯弧仰月支。
连钱障泥渡水骑,白玉手板落盘螭。
君言丈夫无意气,试问燕山那得碑。
凤凰新管萧史吹,朱鸟春窗玉女窥。
衔云酒杯赤玛瑙,照日食螺紫琉璃。
百年霜露奄离披,一旦功名不可为。
定是怀王作计误,无事翻复用张仪。
不如饮酒高阳池,日暮归时倒接离。
武昌城下谁见移,官渡营前那可知。
独忆飞絮鹅毛下,非复青丝马尾垂。
欲与梅花留一曲,共将长笛管中吹。
本人质疑谁规定的七言绝句全诗只有四句的?隋朝·七言诗句·《芳树》作者:江总《芳树》朝霞映日殊未妍。
珊瑚照水定非鲜。
千叶芙蓉讵相似。
百枝灯花复羞然。
暂欲寄根对沧海。
大愿移华侧绮钱。
井上桃虫谁可杂。
庭中桂蠹岂见怜。
唐朝·李白·七言诗句·《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是不是只有四句诗词为绝句?《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