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黑板报应该画什么

清明节黑板报应该画什么,第1张

清明节黑板报应该画什么 怎么画关于元宵节的手抄报有哪些你知道的清明习俗?和关于清明的板报图,急!谢谢?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扫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些习俗还真的必须知道,为了祭祀先人也是有些禁忌和避讳的。

扫墓是为了祭祀先人,不是玩乐,千万不要在墓地拍照合影,嘻笑打闹。

尽量着装得体、朴素,避免穿得太过艳丽的衣服,相信大家也不会穿这样的衣服去参加此类活动的。

坟墓上长太高植物,必需清理,万万不可使其长出气候。

扫墓就是让你清扫不利于墓地的东西,对家人后代都有好处。

清明节这天,不要买鞋子,因为鞋同邪,避免不吉利。

从墓地回来,建议去人气旺的大超市转转,买什么不重要,之后再回家洗个澡,换下衣服,清扫下你的鞋子驱除阴气,让自己心情开朗起来。

清明节是华夏大地上由来已久的一个重要节日,并流传到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地,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节日。

清明节起源于周代巫术,是兼具时令节候的一个文化传统节日在古代是个盛大的节日。

在发展过程中,它逐渐吸收了其它一些节日与活动,使内容不断充实丰富。

因此,要考证起来,比较复杂,在此作大致介绍,主要可分为祭祖和踏青两大类活动。

上巳节 又叫修禊、禊祓,源于西周末期。

早期巫术气氛很浓,内容是到郊外河边沐浴,祛除不祥,斋戒祈福,河边招魂。

后来慢慢发展到郊外踏青赏春,而宗教性质日益渐弱。

《论语.先进》里“浴乎沂,风乎舞雩”就是此活动的体现。

王羲之《兰亭集序》就是写这一天在溪边传杯饮酒赋诗的情形。

唐杜甫还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之句。

踏青 又称探春、寻春、游春。

开始于汉代,盛行于唐宋。

如杜甫“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清明》),描写了“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

渡头翠柳艳明媚,争首朱蹄矣啮膝”的盛况。

宋《武林旧事》也与了清明时“城中士女艳装饰,金翠琛缡,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舫箫鼓”的踏青的热闹景象。

社日 社即土地神,分为春社和秋社。

这一天人们走出户外,到土地庙、社树下供祭品,祭拜土神,后逐渐发展到开展各类活动的社戏。

它表达了以土地为生存根基的古代农业社会对土地的高度敬重。

春社一般在春分这天,王公贵族都要祭祀祖先。

这一节日在元代逐渐消失,有的地方隐合到清明节里。

寒食 它源于战国时晋国介子推被重耳火烧山林而死的传说。

这天全民禁烟火,只吃冷食,最初只3天,后来曾扩大到多日,给人们的身体造成伤害,而被禁止,后来从民间逐渐流传到南方。

它分为大寒食、官寒食、小寒食,小寒食恰与清明节这天重合,寒食节就与清明节合并,主要活动是祭祖祭先、春游和饮食。

宋以后寒食之俗渐趋衰落。

插柳 这个习俗主要在晋南地区,在唐代盛行。

有的门上插松柏枝叶、柳叶,表吉祥;或表从天地汲取青春力量,有妇女半之插在头上表示青春永驻。

有的地方在坟上也插一些柳条,以表示祭意和记岁。

有的还用柳条打卧室,谓之“摔蝎子”,再帖上符,以驱蝎。

有些地区还有打百草,传神农用此法祛毒草,以春耕播种。

蹴鞠 提到这个,很多人就会想到《水浒传》里靠此发家贵显的高毬。

鞠是一种内塞毛的皮革球。

踢鞠在清明节的重要活动,传说是黄帝发明来训练武士的。

盛行于唐宋,如杜甫《清明》中有“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宋太祖蹴鞠图》就是绘此情形。

这一活动到清代就衰落下去。

拔河 起源春秋后期,最早称“钩强”“牵钩”。

唐代才称“拔河”。

开始是在军中盛行,后来流传民间。

唐玄宗在清明节曾举行过大型的拔河比赛,从此,拔河成为清明活动之一。

植树 现在每年的植树节是3月12日,由裴义理、凌道扬等人在1913年倡议而立。

这个习惯也实属清明传统习俗之一。

早些时是在坟边植松柏。

自坟地有墓堆之后,在墓旁种树为标志,成为风气。

汉乐府诗“松柏冢累累”(《十五从军行》、“垄树久苍然”(岺参《故仆射裴公挽歌》)、“新墓已栽松”(皇甫冉《送魏六侍御葬》)。

斗鸡 起源很早,距今有2千多年的历史。

《左传》《战国策》《史记》都有记载。

《左传》“季、郈之鸡斗,季氏介其鸡,郈氏为之金”是我国关于斗鸡的最早记载。

三国曹植《名都篇》有洛阳“妖女”“少年”“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的情形。

因唐玄宗的喜爱,斗鸡在唐代极为盛行。

花蕊夫人《宫词》“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楼双夹斗鸡场。

”那个写《滕王阁序》而一鸣千古的王勃就因给沛王写了一篇声讨英王斗鸡的檄文,而被罢官;而李白还曾为斗鸡杀人,成为逃犯。

可见唐代斗鸡活动的盛况。

打马球 又称“击鞠”“击球”,它是骑在马上,用棍打球。

由古波斯经西域传入中原,称“波罗球”,在汉代就流行中原地区,也是端午节的重要游戏之一。

如曹植有写洛阳少年“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名都篇》)句。

马球在唐时极为盛行,到清后期就消失了。

各地清明节习俗还有荡秋千(在所谓前三后四进行,到唐代非常已经很普遍。

太阳刚出来,女人都到外面荡秋千以展风姿。

而在日落前必须停止。

因为清明前后,鬼魂都在夜前出来玩)、放风筝(春天来临,阳光明媚,阳气向上,放风筝以除病消灾,带来好运)、射柳(把鸽子放在葫芦里,高挂柳树上,射中葫芦,以鸽子飞出来的高度判定输赢)、淘井(清明淘井,可让水清澈明净)、蚕花会(流行于盛产丝绸的苏浙一带。

期间,有迎蚕神、打拳、龙灯、踩高跷、唱戏、摇快船等活动)等等。

现在,古时候那些盛大的郊外春游、祭典、社戏等活动逐渐消失,有的只存在于一些少数民族地区。

但是有一个重要的活动保持了一下来,这就是上坟扫墓,祭祖怀亲。

有学者研究,这个习俗的内容在贵州铜仁地区保存得比较完好,只是主要在社日这天举行,称为“挂社”。

这天,死者家人亲友带上“社饭”、酒菜、鞭炮、纸钱,清理逝者坟头,插上新“飘坟”,放鞭炮烧纸钱,然后坐在墓前开怀畅饮,和逝者分享食物;他们把清明节上坟称为“挂青”,只带着酒菜、米豆腐等上墓地祭拜,只吃米豆腐。

当然现在逐渐形式化。

清明节的具体活动和举行方式经历了诸多演变,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各有不同,但它都体现了华夏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寄托了华夏子孙在蛰冬过后,万物复苏,青春到来的时节,对一年来的美好期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9108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0
下一篇 2022-10-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