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笑泯恩仇前一句

一笑泯恩仇前一句,第1张

一笑泯恩仇前一句 一笑泯恩仇前面的所有词句...有劳大家

题三义塔 鲁迅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词句注释:塔:对冢上立碑的美称。

鸠:即鸽子日本人称为“堂鸠”。

三义里:当时上海闸北的一个里弄,焚毁于1932年1月上海抗战中。

奔霆飞熛(biāo):指激战中q炮和炸d的轰击焚烧。

霆:疾雷;熛:火焰,原作“焰”。

败井:被毁坏了的井。

颓垣(yuān):倒塌了的墙。

垣:墙。

值:碰到。

大心:宽厚的心。

瀛洲:传说东海中的神山名,这里是指日本。

精禽:指精卫鸟。

《山海经》中说:炎帝的小女儿女娃在东海淹死,后变成精卫鸟,为了复仇,它不停地衔来西山的木石,要把东海填平。

这句是说死去的鸽子如能像梦醒似的复活,它也一定会像精卫鸟一样,去填平东海(暗指向日本帝国主义讨还血债)。

斗士:指中日两国的反法西斯战士。

抗流:抗击当时世界上的法西斯逆流。

劫波:佛教用语,这里是指长时期的意思。

泯(mǐn):消去。

西村博士:西村真琴(1883-1956),日本生物学家。

一·二八事变时曾来上海。

持归:带回日本去。

化去:死去。

·遐情:远道来的情谊,指从日本来征求题咏。

云尔:罢了。

白话译文:日本强盗轰炸上海闸北人民,饥饿的鸽子在瓦砾堆中幸存。

偶然遇到好心肠的日本友人,把这只劫后的鸪子带回东瀛。

鸽子死了还建筑起高塔纪念,日本农民常把它记挂在心田。

如果死去的鸽子从梦中醒回,将化作精卫鸟衔石填平东海。

消除战争种下的仇恨的种子,中日两国人民必将同仇敌忾。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在日军侵华时期,日本生物学家西村真琴博士为了救援战争中的受伤者,于1932年2月作为“服务团长”到中国。

在上海郊外的三义里战乱的废墟里,发现了因饥饿飞不动的鸽子,便带回日本,取名“三义”,精心喂养。

为了表达两国人民的友善,他“期待生下小鸽子后,作为日中友好象征送回上海”。

可惜这只带回日本的鸽子后来遭遇黄鼠狼的袭击死亡,博士及周围人在悲痛之余决定将其立冢掩埋。

出于对鲁迅先生的景仰,西村博士修书一封细说原委,并将自己画的鸽子一并寄给在上海的鲁迅,表达了中日两国友好的愿望。

作者鲁迅于是在1933年6月21日写了这首诗。

整体赏析:这是一首咏物寄情的七言律诗。

这也是一首应友人征请题咏的酬对诗。

这种诗在旧体诗中数量较多,一般都是通过写物寄托诗人的个人情怀;特别是出题而咏,多就事论事,很少生发开去表现出深广的主题。

但作者鲁迅的这首诗却借一小的具体事物——一只鸽子,一座为埋鸽而建的塔冢,生发出一个巨大深广的主题,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侵略,更把日本人民和日本帝国主义者严加区别,指出两国人民情如兄弟,展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待到“劫波”逝去,中日两国人民就将友好下去。

这首题咏的七言律诗,表现出如此巨大深广的主题,不但充分说明了作者的眼光和襟怀,也充分说明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审视题咏对象,发掘蕴含意义,形象自然地传情表意的能力。

这首诗的小引及诗后的跋文,对诗中所咏之物以及写诗的因由都交代得很清楚。

言虽不多,但有两点异常突出:鸽子是上海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上海引起的“一.二八”事件)闸北炮火下的剩存者。

是日本友人将鸽子“持归养之”,鸽子死后又“建塔以藏”,表现出非一般的做法和感情。

全诗正是从这两点出发来立意、写实、遐想、抒情。

这首诗的首、颔两联完全是写实。

“奔霆飞螵”、“败井颓垣”形象地写出了日寇飞机轰炸上海闸北时的情景:炸d轰响,烈焰飞腾,墙倒屋塌。

“歼人子”是写死于血泊中的无辜平民百姓;“剩饿鸠”则点出这只“丧家之鸽”,它既是日本侵略者炮火下的幸存者,又是帝国主义野蛮屠杀的证据。

然而,日本人民并不同于日本侵略者,他们怀着对中国人民友好的感情把这只“饿鸠”带回国内,精心喂养,死后又“建塔以藏”。

这不是一般的“善心”,不是一般的“人道主义”,其意分明表露了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无声抗议,表露了对中国人民遭受的灾难抱有深深的同情和歉疚。

颈、尾两联则驰骋作者的遐想,抒发着作者的感情。

作者由死去的“饿鸠”联想到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精卫鸟。

这是一只具有极大意志力和毅力的神鸟。

不过它衔石填海是为报自己溺水之仇,鲁迅要说的饿鸠复活衔石填海则是要填平隔开中日两国人民的沟壑,使两国人民友好相通。

这从紧接着的下一句“斗士诚坚共抗流”的诗意可看出来。

因为中国人民自不必说,日本的反战人士(这里以西村博士为象征,为代表)也在抗拒着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

这里特别指出的是诗的尾联表现的思想感情,它表明作者超前的眼光 :超越艰难的当下,看到美好的将来,到那时,站在历史的高度回过头来看这一段往事,不快的记忆将烟消云散,留下的只能是两国人民的兄弟情谊。

作者鲁迅的这一眼光和信念不仅在这首诗中写出,就在写这首诗数月前他在为日本无产阶级作家小林多喜二死难时,发给小林家属的唁电中就明确表示:“中日两国人民亲如兄弟,资产阶级欺骗人民,用血在我们之间制造鸿沟,并且继续制造。

但是无产阶级和它的先锋队正在用自己的血来消灭这道鸿沟。

……”此后,在1935年为日本友人内山完造作《活中国的姿态》写的序中也说:“据我看来,中国和日本的人们之间,是一定会有相互了解的时候的”;尽管他接着又说“现在却不是这时候”,但他相信这一天迟早总会到来。

这表明作者鲁迅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广阔的胸怀。

总观全诗,作者对一件细小具体的事物,用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思想之光照射,通过阶级的和历史的分析,生发出巨大深广的主题。

全诗形象生动,想象丰富,巧妙用典,虽写悲痛之事(上海战火,鸽子死去),却情调高扬,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因为情深意长,有鼓舞力量。

所以说这首诗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也可以说这首诗是一首高亢激越的国际主义赞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题三义塔已赞过已踩过已赞过已踩过已赞过已踩过已赞过已踩过已赞过已踩过已赞过已踩过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收起古典文学课堂2011-08-09·TA获得超过403个赞知道小有建树答主回答量:122采纳率:0%帮助的人:79.8万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关注展开全部相逢开口笑

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前一句是什么?芈月的一笑免恩仇上一句是什么一笑泯恩仇前一句是什么?出自哪里?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出自: 鲁迅<题三义塔> (1933年) --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之。

奔霆飞焰歼人子,败井残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鲁迅日记》1933年6月21日:“西村(真琴)博士于上海战后得丧家之鸠,持归养之,初亦相安,而终化去,建塔以藏,且征题咏,率成一律,聊答遐情云尔。

”西村是一个日本医生。

①《管子·内业》:“大心而敢。

”注:“心既浩大,又能勇敢。

” ②劫波:梵语,印度神话中创造之神大梵天称一个昼夜为一个劫波,相当于人间的四十三亿三千二百万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9109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0
下一篇 2022-10-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