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在电视上见到黎民百姓的名词。
那么黎明百姓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黎民百姓,汉语成语,是西周开始对庶民百姓的俗称,最早出自《隋唐演义》。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沉淀相传,早在几千年前,黄河流域集中着几个势力较大的部落,有黄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等。
他们之间经过多年的征战和融合, 最后形成了以黄帝、炎帝族的部落联盟,共同战胜了九黎族。
其中黄、炎部落的联盟,是由多个氏族构成的,而古人好举成数,以百而多,因此属于这些氏族的人统称“百姓”,而被战败被俘的九黎族民就称作“黎民”用来区分。
也就说“百姓”是炎黄的子孙,“黎民”是蚩尤的子孙。
“黎民”是远古时期部落里的人民,而“百姓”则是一种姓氏文化,起始二者最初的意思上有范围的区别。
而在西周奴隶制时期,百姓逐渐成为贵族的统称,属于统治阶级,包括王族、诸舅族和百工三个等级。
这时的黎民(又称庶民)包括自由民、农奴和奴隶与百姓形成了相互对立的两大阶级。
在春秋战国时期,姓氏逐渐分离,私人所有制的出现对社会阶层的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百姓逐渐失去贵族的意义,社会地位与庶民相似。
氏逐渐消失,姓成为最常用的文化。
因此“百姓”这个词就具有了新的历史内涵。
因为它不再专属于贵族阶级,每个普通的百姓都能拥有。
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黎民”也不再具有最初的界限。
部落间也都融合在一起,因此两个词便有了相同的意思,后来为了简化或使用方便便将两个词合在一起使用了。
黎民百姓的黎民是指什么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