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因是诸葛亮误用马谡,结果大败,曹兵追到,街亭无兵可守,诸葛亮就用空城计,麻痹司马懿,为撒退赢得了时间,
空城计的起因经过结果三国历史上的“空城计”究竟是怎样一回事?三国历史上是没有空城计的。
三国志记载,建兴六年,对外声称要从斜谷道攻取郿地,让赵云、邓芝作疑军,占据箕谷。
当时,魏国大震,南安、天水、安定三郡背叛魏国,响应诸葛亮。
魏明帝到长安督阵,派张郃抵御诸葛亮,诸葛亮派马谡迎战,但因为马谡违背诸葛亮节度,最终在街亭战败,诸葛亮被迫把西县一千多户百姓迁到汉中,退军回到汉中。
这就是历史上空城计,从中我们看不到任何空城计记载,首先,曹军迎战的是张郃,没有曹真,也没有司马懿。
其次,在马谡被击败后,诸葛亮根本不是来不及撤退,被迫摆起空城计。
而是非常从容地把西县一千多户人家迁到汉中。
历史上的诸葛亮根本没有摆过空城计,而赵云却摆过空营计,汉中之战时,黄忠去劫曹军粮道,到约定时间还未回来,赵云带领数十名骑兵接应。
不想遇到曹 *** 大军,赵云在冲出包围,进入大营后,下令大开营门,偃旗息鼓。
追击的曹军来到营门口,见此情况,怀疑赵云有伏兵,便下令退兵。
此时,赵云下令鸣击战鼓,又下令以弩箭射击,曹军惊恐,争先退去,相互踩踏,坠入汉水淹死了很多人。
相比虚构的空城计,赵云的空营计,并不是完全被动,还包含主动出击成分,在对猜疑不定的曹军,适当予以攻击,居然取得以少胜多的战绩。
此外,像张飞在长坂坡据水断桥,瞋目横矛,“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
曹军没有敢上前交战的。
是不是真是曹军不敢上前交战,除了张飞本身勇猛,更多是怕张飞背后的埋伏,这也类似于空城计。
三国志记载空城计是赵云实施的空城计”的真实来历据《左传·庄公二十年》记载,郑国有一种战术叫“县门不发”,也许这就是空城计的原型。
公元前666年,楚国派兵攻打郑国,很快闯进了郑国的都城大门口,郑国危在旦夕,郑文公紧急召集百官商讨应对之策,“和谈”、“求救”、“背水一战”等主张被提出来,郑文公听后左右为难,正在这时,有位叫叔詹的说,我有一计可退敌,这并非他随意夸口,而是通过认真分析敌情之后所作出的判断,他的理由是,楚国用强大的兵力攻打我国,一定是怀着必胜信心来的,但楚国也必然害怕失败丢失颜面,这就决定了楚军必须处处小心,不敢冒大的风险。
所以退兵的计策必须在楚国不敢冒险上做文章。
于是叔詹便胸有成竹地去对付楚军。
他先把军队埋伏在城里,让城外的楚军看不到一兵一卒,还把城门开的大大的,让老百姓和平常一样,该干啥干啥,楚军从外看到郑国这一反常现象,认为其中必有诈,便停止了攻城计划。
楚军统帅感到非常奇怪,登到高一点地方看城里秩序井然,也有点蒙圈,搞不懂郑国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楚军统帅害怕冒然攻城遭遇埋伏,回去交不了账,想进一步搞清情况后,有把握再去攻城。
但战机稍纵即逝,等到第二天,齐、鲁、宋纷纷来支援郑国,楚军统帅害怕腹背受敌,率领军队匆匆撤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