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天”三者的关系,是性善论的核心思想。
孟子人性思想的又一个基本理念,是“天人合一”。
认识人和人生,要回答两个问题。
一是人之所以为人之处;二是人在宇宙中所处位置,人与万物的关系。
在明确以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为人性的基础上,孟子进一步说明“心”“性”“天”三者的关系,是性善论的核心思想。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四心”是仁、义、礼、智的“端”。
所以尽心可以知性,知性必须尽心。
心、性都在人,而性是天赋,又属天;天在人之外、人之上,但同时就体现在人性中。
知性亦即知天。
天不再是高不可及,不能认识,而成为可以认识;人要知天,不假外求,只需修养自己的心性即可。
通过尽心、知性,上达于天,为的是“事天”,即顺应天道,安顿自己的人生,也就是安身立命。
扩展资料: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参考资料来源:光明网-孟子人性思想的核心理念
孟子的核心思想老子、孟子、庄子、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约束人们行为。
老子、孔子、庄子、孟子的核心思想,可以分别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老子的思想是“真”, 孔子的思想是“直”,庄子的思想是“泰”,孟子的思想是“仁”。
老子是道家的鼻祖,著述有《道德经》,又被称作《道德真经》,是讲自然规律或天地道理的书籍,是求真的学问,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等。
道家把修道的人被称作“真人”,是有道理的。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一个老实人、大好人,孔子为人处事从来不拐弯抹角,都是直道而行。
《论语》中记载了很多孔子的言行,表现的也是孔子的直来直去的言行,也都是些大白话。
如:“朽木不可雕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
“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等。
庄子认为人活在世上须旷达处之泰然,也就是要洒脱、自由,无拘无束,凡事不要太较真,所以才有了“逍遥游”, 如“游于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
老子提出了“无为”的世界观,庄子则给出了“方法论”,那就是去处各种欲望,开始于正,然后“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
无为的境界,也就是道教所说的神仙。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倡“仁政”和“亲民”,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的仁,在人性方面也有体现,孟子主张性善论。
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是“善”的。
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
总之,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分别有自己的思想,而核心分别是“真”、“直”、“泰”和“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