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诗圣,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圣。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一生留下1424首诗,被称为“诗史”,如何总结诗的思想内容?❤️杜甫的诗,有写景、写事、砭时的。
他的诗之所以称“诗史”并不是因为其作品多,而是因为他的诗反映了他所处时代的发展历程,他的诗能够反映出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重大转折。
但是要对诗的思想内容进行总结就需分类、分期。
1、学习游历:写景明志,直抒胸臆。
《望岳》为例: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前部分一直写景,让人陷入美景陶醉,但是到最后就是写景抒志,展现了自己它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政治抱负。
(那时候年轻哪)2、困守长安:关注现实的诗风转折。
写实主义的叙事风格已经初步鲜明。
《兵车行》为例: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因为这一时期诗人长时间在长安,眼界开阔,所见所闻已经非昔日可比。
更加关注现实生活和百姓疾苦。
对政治有了自己的看法,思想更深刻。
3、安史之乱。
诗人政治成熟期,是诗人的现实主义升华至爱国情怀的时期。
以乐景抒哀情。
《春望》为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还有“三吏”“三别”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4、漂泊辗转:先于成都、夔州、后至湖北湖南。
(1)多在农村,更接地气。
就有了喜百姓之所喜的心迹。
《春夜喜雨》为例:(居成都)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晚年居成都草堂时所作。
诗人生活在乡村,和农民来往较多,他的诗也带有农村生活气息。
(2)辗转夔州,病倒。
此时此景况下,他的诗也就有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之悲凉意味。
《登高》为例:(居夔州)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为民疾呼的、具有讽刺意味的风格。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从同情百姓到喜百姓之所喜再到为民疾呼。
反映出了杜甫的诗风变化和个人思想的升华。
❤️最后,杜甫的诗也有很多单纯写景的,名篇名句也不少。
比如《绝句》:窗寒西岭千秋雪;《江畔独步寻花·其六》:“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赠花卿》中:“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等,至今品来仍是经典。
以上浅薄体会,不足请斧正。
谢邀!杜甫是唐王朝现实主义诗歌最耀眼的一颗明星。
他的诗内容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其主要内涵是:心系国家安危,同情人民疾苦,忠君爱国爱民。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等等,那一篇那一句都是深深的爱着人民和国家。
所以为历代士人所崇仰,并且对士人的人格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