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前一句是什么

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前一句是什么,第1张

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前一句是什么 明月何时照我还下一句是什么

明月何时照我还没有下一句,只有上一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

《泊船瓜洲》是北宋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其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传颂。

诗中绿字将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形象,极其传神。

从字面上看,该诗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宋景佑四年(1037年),王安石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有着深厚的感情。

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次年被任命为同平章事(宰相),开始推行变法。

由於反对势力的攻击,他几次被迫辞去宰相的职务。

这首诗写於熙宁八年(1075)二月,正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进京之时。

“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是什么?你怎么看?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还家”还是“还朝”?还是“还家”的路上盼着“还朝”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明月何时照我还”是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末句,这个“还”到底“还家乡退居林下”还是“还朝拜相再图变法”,千年来一直有争论,还有的把二者结合到一起,说是一面想着“何时还家”,一面是盼着“还朝继续变法”。

我的观点就是“天上的明月啊,你什么时候能照着我回到我依恋的钟山家呢”。

至于原因,得逐一解析,在此之前,我们得先来简单了解一下王安石。

作者王安石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能把这么多个“家”集于一身,而且“著名”,可见是个牛人;“唐宋八大家”里,有一半是这样多职称的,但他们没有改革家这一项。

又是自幼聪慧过人,长大后就才华横溢的那种“别人家的孩子”。

虽然这孩子有些邋遢,为了读书有时候不洗脸,“囚首丧面”;有点“另类呆”,吃饭时候就吃离自己近的菜,和朋友去洗澡被人把旧衣服换成新衣服也不知道;不耽声色,送来的小妾不但不收还送人回去和家人团聚;他艰苦朴素,连家里来的客人吃剩的胡饼他都得吃了(当然,这并不妨碍他儿子贪);为了改革而改革,唯革新派就用(包括宵小之徒),不看结果,老百姓都怨声载道了,还不思改正,人称“拗相公”。

王安石从小就有过目不忘的本事,少时随其父王益(时任临川军判官)宦游各地,早早就接触了社会,了解民间疾苦,这也是他一心谋求变法的心理基础。

1042年,21岁的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兴修水利,扩办学校,政绩斐然。

到后来也算是宦海沉浮,两次拜相,又两次罢相,高处低谷两极端,所幸的是没被流放没被弄死,1086年,66岁的时候自己郁郁而终,追赠太傅;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回头来,我们说这首诗,争议有三:一是认为这首诗是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王安石应召自江宁府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瓜洲所作。

1058年,王安石调为支判官,进京述职,进献洋洋万言《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提出变法主张,以期改革法度,扭转朝廷积弱积贫的局势;可惜仁宗并未采纳。

此后朝廷多次委以馆阁之职,王安石皆推而未就;后来虽然与人同修《起居注》,任直集贤院、知制诰,但不久后辞职;再后来,在宋英宗在位1063—1066的时间里 均以服母丧和有病为由拒不应召。

可见他的志向不在为官,而是意在改革,如果不能改革变法,宁可不做官。

1067年,宋神宗即位,因慕王安石之名,起用他为江宁知府,不久就诏为翰林学士;很快又任参知政事;1070年就拜相,主持变法。

三年,从知府到宰相,这一系列 *** 作只是铺垫,为变法做准备。

王安石已经在家呆了太久,既然答应了重新入仕,就是为了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怎么会刚从江宁府出来就想家呢?这是意气风发想大显身手的时候,怎么会没走出去就想着“还”呢?这怎么会是到了京城变法时提出“三不足”: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王安石呢?大好的前途在召唤,蛰伏的理想终于可以破茧而出,他会想着“还家”?所以我不赞同这个时间点,这句话也不是在此时思念家乡的意思。

二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罢相,自京还金陵,路过瓜洲时所作。

这个就更解释不通了,自京还金陵,金陵就是江宁府,都到了瓜洲了,和京口(现镇江)就一水之隔了(京口瓜洲一水间),快到家了,钟山就只隔几道山了(钟山只隔数重山),他急的是什么呀?后面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就没法解释了。

明明已经在归途中了,就差一条江,几座山的距离了,何来“何时照我还”?三1075年,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自江宁赴京途中经瓜洲时所作。

我倾向于这个观点。

虽然1074到1075短短一年,但是政治风云是瞬息万变的;朝堂之上也是风起云涌,明争暗斗。

王安石彼时闲居在家,这个“家”就是“钟山”,江宁府,自1037年王安石随父亲定居在这之后,这就成了王安石的第二故乡,从此后,除了在京任职,他都是在这里度过的,可以说他对这里的感情是非常之深厚的。

这一年,他自己亲手扶持上来的吕惠卿为了防止王安石返京威胁自己的地位,陷害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并兴起李士宁案,想以此倾覆王安石;而且新法是“经是好经,和尚不好好念”,因为触动了大多数官宦集团的利益,他们想尽办法阻挠破坏;加之执行者层层盘剥,弊端很多,百姓怨声载道。

王安石不可能不知道,况且他第一次被罢相就是因为郑侠绘制的《流民图》描绘了新法下的百姓困苦凄惨的生活打动了皇帝,才狠心罢了他的宰相之职。

这已经严重违背他改革的初衷;加上多年来勾心斗角派别争斗,可能他也厌倦了官场。

所以王安石对这次的恢复相位,心里也应该是矛盾的。

一方面依恋家园一方面壮志未酬。

但我想前者应该占更多一些,因为此次进京,新法已经难再推行,改革派内部也四分五裂;不久后他就请辞,回到了钟山。

赴京的“京”是北宋国都,汴京、汴梁,亦称东京,就是现在的开封。

而钟山,就是现在的南京(故称金陵)紫金山。

所以这首诗开篇写景,兼具夸张,京口瓜洲只隔一水,钟山只有几重山的距离,这是没走出多远。

春风吹绿了大江南岸,又是一年了。

站在瓜洲南望也是回望,心里充满了不舍和依恋,其实就是对朝廷对政敌们心有忌惮,顾虑重重,萌生退意了;问天上的明月啊,你什么时候才能照拂着我回转我的家呢?他回来得够快,1076年他多次请辞未果;十月,长子病故,他坚决请辞,自此,虽然也挂着这样那样的职位,但他再没离开江宁府—他所爱的钟山,直至病故。

总结语综上所述,我认为“明月何时照我还”,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依恋之情和对官场的厌倦之意,表达了对辞官回家投老山林的向往;并且他很快就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

留言:这就是我hyg陌上花开,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解答,十分感谢您的阅读!不足之处,欢迎指正!谢谢!(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联系删除)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爪洲一水间,鈡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耶月何時照我还。

当王安石写这首诗時,正是船停泊在爪洲,因他怀念金陵,,不能回道家去,才写此诗,,"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绿字,他改了十多次.。

最后才定为绿字,把江南的春天景色,以及它与春风的关系,形象地表达出來,它与以上几字相比,其一是色彩鲜明"又绿江南岸",唤起一片江南春色,唤起人们的联想,春草绿時,引起了思归之情,,自然就与下句,"明月何时照我还"紧密呼应,而且又丰富了诗的意味, 可见,遇上诗眼,细细推敲,选取那些色彩,鲜明并能引起读者联想的字,是能增加诗的感染力的,心里想着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返回自己的故乡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9288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0
下一篇 2022-10-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