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则悌

出则悌,第1张

出则悌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然后全文是什么!?如何理解“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谢谢邀请!这话出自《论语》1.6,之后被《弟子规》收录为“总序”。

这句话的意思是“弟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外出要尊敬兄长,言行谨慎并讲究信用,对别人要有爱心并亲近有仁德的人。

做到了这些,如果还有时间和精力,再去学习文化知识

”通过这句话可以看出,孔子的教学,是以“育人”为先,把人做好了,才去学习文化知识,就如我们现在也提倡“德智体美”,把德育放在第一位,这是儒家一直提倡的。

但这个序列,却被后世给忘了,选拔人才的标准,往往是看读了多少书,是否有治国之策等等,到了科举制度产生后,“学文”更是成了第一位的事情。

尽管,各朝代都有一定的“举孝廉”“举贤才”的辅助措施,但人为因素太重,并不成为有效的补缺措施。

孔子所教的,并不单单是文化典籍,从整部《论语》来看,有说孝、礼、敬、射、御、乐等方面,说文化典籍如《诗经》、《尚书》的很少,而其中出现的“智者”,也不是以知识的多少来划分,而是以是否能明辨是非来划分。

更多的时候,是要求弟子做好自己,学好礼仪,对人要仁,对事要敬。

孔子的这句话,对我们有很好的启示作用:这个社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做人。

正如陆象山所说:“纵使某不识一字,亦要堂堂正正做人!”望与君共勉。

答题完毕。

谢谢邀请!欢迎关注与指正!

此句话出自《论语》,大概意思是说,孔子说:做儿女的回家要孝顺父母,在外面要尊敬兄长,处事谨慎,诚实守信,广施爱心,亲近仁德之士,能做到这些之后如果还有余力,就要学习文化知识。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孔子是把做人放在了人生的第一位置,把学习文化知识放在第二的位置,因为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为了更好地做人。

从“入则孝,出则悌”到“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这是从家庭内部伦理关系开始到外面普通社会关系的延伸。

这一延伸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孝悌”的基础上培养出来的良好道德品质,经历从父母和兄弟姐妹关系的道德情感,到家庭之外和所有人的关系,即“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精神超越过程。

通俗地说,孔子这几句话是告诉我们,做人的本分首先就是从小孝顺父母,尊敬兄长。

等我们长大后,面对家庭以外各种形形色色的人,我们就要学会在人群中做到“谨而信,泛爱众”,处理好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树立起自己良好的形象。

在有了这些基本的为人处事修养后,我们就需要继续有所提高,那就必须读书学习,这就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做人之思想之根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9334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0
下一篇 2022-10-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