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公被東吳埋伏捕殺後,對蜀國的打擊非常大,特別是使蜀國的士氣非常低落,舉國沈浸在巨大的悲哀之中。
特別是劉備根本就受不了這樣的打擊,不僅關公是蜀國能獨擋一面的大將軍,更是桃園三結義的二弟,他們都關係情同手足。
張飛為全軍穿孝衣悼念關公,性急暴打做衣服的的人,結果也被一伙人襯其熟睡之機將其殺死……。
劉備接連損失兩個兄弟,也是兩員大將。
因此,劉備的報仇心切。
不僅是蜀國的君臣們非常悲傷,就是我們這些愛看巜三國演義》的人也出乎意料之外,心情十分沈重,誰也不願意關公出現了這樣的悲慘意外和結局。
因為我們誰都是站在劉備的立場上看三國,誰知道誰也不願接受的事情又發生了。
由於上述原因,劉備在無比悲痛中決心討伐東吳,他調兵遣將親自率領部隊出擊,這個時候諸葛亮也不在身邊,身邊的有些將領即使提出不同的意見也不被採納。
劉備避開水路,因為水路是下行,怕走水路船將來不好反回。
劉備行軍的路線是崎嶇的山路,樹木叢生,安營扎寨也是隨這些山林草之地,而且營寨也是樹木乾草,非常危險的境地,地利因素十分不利。
而且時間又是炎熱的夏天,連續安營扎寨7一一8個月沒有決戰,劉備也十分著急。
这个时候,东吴派出的将领确是一个非常年轻的陆逊,这个小年轻人十分有战略眼光和头脑,按照当时的东吴和蜀国的力量对比,蜀国更胜一筹,刘备取胜的把握非常大,可是他没有水陆并进,而是选择崎岖的山路林地。
陆逊洽洽看到了刘备的破绽,立即上报孙权他有把握打赢这一仗。
他仍然采用司马懿的“拖字诀”,不与刘备接战和决战,等待时机。
一直拖了八个月左右,陆逊发现刘备没有什么战略有利因素,反到是不利因素非常多,主要是天气炎热,扎营地是山林草地和竹木营盘,决定小试一仗,便选择近处的营盘发起进攻,而且主要是用火攻结果凑效,烧毁了一坐营盘后,陆逊如法泡置,如是全线攻击,主要是火攻,结果火烧连营700里,刘备大败,兵将损失殆尽,在残兵的保护下逃向了白帝城。
从这个战争的原因来看,刘备的歩署上有很大的问题,“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利于蜀国,驻扎地选择在利于敌方火攻的地方。
而陆逊则选择以逸待劳,以拖待变,以火攻为主因而取得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果。
谢邀,我是历史领域创作者,欢迎关注,也可在评论区留言,发表你们自己的看法!1公元221年,刚登基称帝的刘备起兵伐吴,历史上称这次战争为夷陵之战。
事情的起因,是因为刘备的爱将关羽被杀,刘备顿时大怒,决定亲自带兵攻打东吴。
当时的蜀汉刚立国,国内针对是否伐吴,出现了两派,主战派是以刘备,李严为首的益州派,主和派是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
诸葛亮提出,目前天下,陛下最大的敌人,依然是曹魏政权,所以此时起兵伐吴,恐怕不妥,这个观点得到了大多数荆州派的支持。
而李严为首的益州派,则认为魏强吴弱,先消灭东吴,然后再北伐曹魏,是最佳的选择。
而且关羽是陛下的结拜兄弟,又是五虎大将之首,此仇不报,让天下人耻笑。
刘备采纳了李严的建议,宣布御驾亲征,命令诸葛亮在成都总理朝政,此去不消灭东吴,誓不为人。
2诸葛亮见刘备已经下令,再劝刘备就显得不识趣了。
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率大军进入东吴境内,很快就占领了东吴重镇秭归。
孙权一边准备迎战,一边给曹魏写信,表示愿意归顺曹魏政权,只求在和刘备作战时,曹魏不趁火打劫。
曹丕爽快的答应了孙权,于是孙权可以专心迎战,没有了后顾之忧。
孙权任命陆逊为东吴大都督,总领三军兵马,迎战刘备,陆逊见蜀军兵锋正盛,觉得现在不是和刘备决战的时候,于是选择主动后撤数百里。
刘备见决战不成,只能先立下营寨,和东吴打阵地战,准备慢慢蚕食东吴。
当时正值酷暑难耐,刘备下令大军进入山林中避暑,等进入秋季后,再和东吴一决雌雄。
刘备选择让大军一字排开,荆州水军全部上岸,数十万大军连绵八百里,陆逊闻讯后,觉得反攻的时机已经成熟。
刘备营寨在山林中,天气干燥,数月以来都没有下过雨,陆逊觉得采用火攻再好不过。
3公元222年8月,刘备在夷陵之战中,中了陆逊的火攻,数十万军队损失殆尽,刘备率领数十骑一路逃到了白帝城,刘备伐吴以失败告终。
夷陵之战的失败,刘备不光损失了兵马,像马良,沙摩柯战死,黄权投降了曹丕。
不仅没有攻下东吴,反而损兵折将,蜀汉积攒下来的家底基本打光了。
夷陵之战以后,彻底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刘备次年在白帝城含恨而终,蜀汉正式进入诸葛亮理政的时代。
诸葛亮重新提出东结孙吴,北攻曹魏,南收蛮夷的方针,蜀国国力逐渐恢复,诸葛亮终于有了北伐曹魏的实力。
但是诸葛亮五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灭掉曹魏,究其原因就是当初的夷陵之战失败,蜀国已经没有了逐鹿中原的可能性。
原创作品 侵权必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