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死,焉知生。
有一种活法,叫向死而生。
不看破死亡这回事,怎么把生活看得通透。
陷入肤浅的文字以及生活的表象,你的人生永远不会大彻大悟。
没有反思的人生,谈不上有意义的人生。
《道德经》后边有四个字“出生入死”,人一出生就直奔死亡而去,即向死而生。
回眸中国古人对死亡的不同的认识,会让我们有更多的生命思考。
儒家眼里的生死:道义超越生死。
未知生,焉知死。
与生命相比,还有更为重要的事,即“德”与“仁”。
道家眼里的生死:生死顺乎天道。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生死气化,顺应自然,不可强求。
佛教眼里的生死:生死轮回,觉悟成佛。
佛教认为人生是痛苦的,主张“形尽神不灭”。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人终有一死,无论富足或是贫穷,我们都将走向这个终点。
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回避这样一个问题——应该以什么样的的态度来面对死亡。
让我们看看庄子与阮籍面对亲人故去时的那些舍与不舍。
面对亲人的离去,庄子鼓盆而歌:看透了生死,妻子驾鹤西游,庄子先哭后笑,超脱淡然,选择了美好祝福。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庄子家吊唁 ,只见庄子岔开两腿,像个簸箕似地坐在地上,一边敲打着瓦缶一边唱着歌。
惠子说:“你的妻子和你一起生活,生儿育女直至衰老而死,现在身死你不哭泣也就算了,竟然敲着瓦缶唱歌,不觉得太过分了吗!”庄子说:“不对的,我妻子初死之时,我怎么能不感慨伤心呢!气息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变化又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
死去的那个人将她静静地寝卧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随之而啼哭,自认为这是不能通达天命,于是就停止了哭泣。
”面对亲人的离去,阮籍饮酒作乐:他对母亲爱的深,已经超越了世俗的形式,他明白生死在天,无力回天,他选择了坦然以对,把爱深埋心底。
裴楷前往阮籍家吊丧,只见阮籍喝得大醉,披头散发盘坐在床,不哭不泣。
裴楷哭号几声,吊唁完毕便离开了。
有人问裴令公:“凡是去吊丧,主人哭,客人才哭拜;阮籍不哭,你为何要哭呢?”裴楷说:“阮籍是方外之人,所以不崇尚礼制;我们是俗中人,所以用礼仪对待。
” 母亲去世了,本是件很悲恸的事情,但他却好像全不在乎,及母亲下葬时,他特地吃了一个蒸肫,喝两斗酒,然后与母亲遗体告别,因悲恸过度,又吐血数升,全身只皮包骨头,几乎死去。
古人的智慧,永远饱含哲学的醒悟。
从死亡的角度看向生命,就会懂得如何更好地活在当下,珍爱眼前人,珍惜眼前事。
来都来了,就好好活着吧!健则行,倦则睡矣,渺渺冥冥,如归大海,如归苍穹。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荣华富贵,也不在于出人头地。
在有限的生命资源中,努力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死亡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归宿与结局,我们知道,这是没有办法避免和逃脱的结果。
死亡面前,众生平等,无所畏惧!贵命,当惜之。
在有限的生命中,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爱好,尽力去做能做的事,尽孝心尽人事,岂不比妄自担心 “老之必将如约而至”更好?置之死地而后生,其实,变老和死亡是一场逐渐走向高潮的华丽乐章。
如果我们认真的热爱这些时刻,或许我们可以活得更加精彩,向死而生!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向死而生,这个我最有发言权了。
因为我就是这样子过来的。
大概15岁的时候吧,在广东惠州,过马路时,叫我爸爸去吃饭的时候,被一辆疾驰来的小面包车给撞飞了,被撞飞以后小面包车也逃逸了,直到现在都还没有被抓到。
当时我躺在地上,我能自己看到从自己嘴巴里涌出了大量的血。
当时自己很清楚的知道,我可能要死了。
慢慢的突然感觉很清晰,突然感觉到前所未有的,我能看得到,能意识到周围的很多人聚在一起,慢慢人越来越多。
最让自己心深刻的是,爸爸抱着我痛苦,一滴眼泪滴在我脸上,但我心里很明白,虽然看不到。
然后我很想告诉爸爸说,爸爸你别哭了,我不会死的,我一定不会死的,其实我那时候意识虽然清楚,但我根本没办法说出任何话来,因为我一说话,从嘴巴里涌出的就是鲜血。
那时候可能15岁吧,其实我也很怕死的,15岁已经明白死的定义了,但是面对着爸爸的痛哭,妈妈的哭声,我跟我自己说,今天你不会死。
一定不会死,我一定要活着。
就这样我活了过来,从,瘫在床上。
慢慢的学会坐,学会起来,学会爬,学会走路,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休学在家。
其实那时候真的是面对死亡的时候,心里很清楚的东西,就知道,不能死要活,忽然觉得豁然开朗,突然从来没有那么强烈的意思想要活着。
这个应该就是所谓的向死而生吧,其实这就是一个古人的定义,绝地求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