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录的作者

茶录的作者,第1张

茶录的作者 中华茶道的精髓有哪些?古代与茶相关的著作你知道哪些?

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渊源流长,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基础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中国特有文化。

历经千年以上的时间历史演变,中国各大古代文明长期相互影响融合。

发展至今,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中国,带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

对世界文化起着积极的影响!在这千年历史文化河流中,众多的历史伟人、文化思想、以及各朝代的更替等。

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起着积极的推动和影响。

中华茶文化,在这历史文化河流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我们的生活方式起着积极的影响!谈到中华茶文化,不得不说一下茶文化中的两个特色:中华茶艺和中华茶道。

中华茶艺与中华茶道 ,中华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含着:茶礼、礼法、环境、修行四大要素。

中华茶艺是中华茶道的基础,是中华茶道的必要条件,中华茶艺可以独立于中华茶道而存在。

中华茶道以中华茶艺为载体,依存于中华茶艺。

中华茶艺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享受;中华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心养性、参悟大道。

中华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中华茶道的内涵包容中华茶艺。

中华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中华茶道和中华茶文化之间。

中华 茶道的内涵大于茶艺,中华茶艺的外延大于中华茶道。

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

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

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

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中华茶艺、中华茶道的内涵、外延均不相同,应严格区别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喝茶、品茶、茶艺与最高境界——中华茶道 喝茶:将茶当饮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

中华 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

最高境界——中华茶道: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清晰的认识到中华茶道的精髓所在:以和、静、怡、真为之精髓所在。

中华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包括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这七种主要义理。

中华茶道以"四谛"为总纲,即和、静、怡、真。

"和"是中华茶道的核心,"静"是中华茶道的灵魂,“怡”是中华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真"是中华茶道的终极追求。

追溯中华茶道文化的发展历程,古代也有不少典籍著作记载着中华茶道文化。

最著名的著作要数《茶经》,《茶经》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书。

《茶经》的问世,对把茶提升为独立学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开创了我国为茶著书立说的先河。

原《茶经》共分上、中、下三卷,包括茶的起源、制茶器具、茶的采制,煮茶方法、历代茶事,茶叶产地等十章,内容丰富、翔实。

千百年来,后人不断以陆羽《茶经》为范本,续写一本本《茶经》新篇使我国传统茶学不断发扬光大。

还有《大观茶论》一书,是宋代皇帝赵佶关于茶的专论,成书于大观元年1107年。

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

其中“点茶”一篇,见解精辟,论述深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以来我国茶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也为我们认识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还有《煎茶水记》一书,这是一本现存最早的专门论水评泉的著作。

全文仅约900字,共列出全国宜茶用水20处。

还有《品茶要录》一书,本书共10篇,一至九篇论制茶过程中应当避免采造过时、混入杂物、蒸不熟、蒸过熟、烤焦等情况。

对今天辨别茶叶质量仍然有参考价值。

第十篇讨论各产茶之地的特点。

还有《茶具图赞》一书,《茶具图赞》是中国第一部茶具专著。

该书绘制了宋代著名茶具12件,一具一图一赞语,又以拟人手法给每一种茶假以宋代官名和职责,妙趣横生。

以及《续茶经》一书,《续茶经》是从唐代至清代之间对《茶经》作出最完整补充的茶书,内容是《茶经》的10倍。

这些经典古籍著作记载着中华茶道文化的发展历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中华茶道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中国乃至世界都起着积极的影响!

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虚静的空灵的心境,当茶的清香浸润着你的心田的时候,你的心灵就会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就会在虚静中升华,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和交汇,达到“天人和一”的“天乐”境界。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一种很有益的和美仪式。

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包括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这七种主要义理。

中国茶道以“四谛”为总纲,即和、静、怡、真。

“和”是中国茶道的灵魂,是中国茶道的哲学思想核心。

中国茶道融合了儒、佛、道三家思想,而突出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迎合了中国民众的实用心理。

这正是区别于日本茶道的标志之一。

和谐——中国茶文化不朽的灵魂。

以茶待客”是中国的习俗。

有客人来,端上一杯芳香的茶,是对客人极大的尊重;即使客人不来,也可通过送茶表示亲友间的情谊。

宋代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人人情高谊,见外方人之被欺凌,必众来救护。

或有新来外方人住京,或有京城人迁居新舍,邻里皆来献茶汤,或者请到家中去吃茶,称为“支茶”。

在现代生活中,以茶待客,以茶交友,通过茶来表示深情厚意,不仅已深入到每家每户,而且也用于机关、团体,甚至成为国家礼仪。

不论是宋代汴京邻里的“支茶”,还是现在的人们以茶待客和茶话会,茶都是礼让、友谊的象征,都是亲和、和谐的体现。

“静”是中国茶道的精髓,“和”是因“静”而“和”的,没有“静”的氛围和境界,“和”只是一份残缺的心灵。

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之道,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之路。

感悟到一个“静”字,就可以洞察万物、思如风云、心中常乐。

道家主静,儒家主静,佛家也主静。

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高僧还是儒生,都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之路。

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可洞察明鉴,体道入微。

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9536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1
下一篇 2022-10-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