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终追远的意思是什么

慎终追远的意思是什么,第1张

慎终追远的意思是什么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如何理解?与现实生活是否相符?

“慎终追远”是儒家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曾子将其当做教化百姓的手段,认为如果一个社会从上到下都能“慎终追远”,就会达到“民德归厚”的效果。

那么,什么是“慎终追远”?它又为何会让儒家看重呢?“慎终追远”,儒家所树立的道德标准的实质化“慎终”指的是对待父母、长辈等的逝世要严肃;“追远”指的是对待祖先的态度要尊敬。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慎”才是重点,它指的是心灵上的严肃,而不是排场等的浩大。

儒家将这样的思想和具体的规范联系起来,也就是“丧礼”和“祭祀”。

在“丧礼”上,儒家严格遵循礼法的规定,根据亲疏远近,将守孝的服饰分为不同的等级,也就是所谓的“五衰”,还将不同身份者的守孝时间划分得较为详细。

儒家认为如果连这些最基本的礼仪都不遵守,那么又怎么能谈到对于长辈逝世的悲痛呢?如果连长辈逝世都不感到悲痛,那这样的人又怎么值得信任、值得结交呢?儒家在这种事情上非常看重,提出的理论也很有道理。

试想,如果当今社会里,如果一个人,连对自己的长辈都不孝顺,那么你会不会相信他真心会对其他人好呢?但是,问题在于“孝”是一种情感,如何来表达?儒家为其制定了行为的准则。

这些“守孝”、“衰服”等具体细节不是儒家规定的,但要求遵守这些礼仪是儒家的坚持。

所以,古代官员如果因为特殊原因不能守孝的时候,朝廷的做法叫做“夺情”,其实也是承认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但只不过是不得已罢了。

在“祭祀”上,儒家注重对于先祖的追怀,并不是求得鬼神等的保佑,而是希望后世子孙能继承先祖的美好品德。

所以历史上尤为关注“家谱”、“家训”等事物的修撰,也使得古人经常出现追溯先祖的风气。

当然,这里的先祖肯定是一些正面人物,像秦桧这样的奸臣,他的后人会自嘲,但绝对不会以他为荣的。

这样的行为无疑能增进家族的凝聚力,使得整个家族呈现出向上的发展态势和精神面貌。

这种思想是符合我国古代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济的,要想“国治”,那么就必须要先“家齐”才行。

儒家将这样的思想用道德标准实质化,成为了从上到下都需要遵守的行为准则,自然会使得民间德化顺利推行。

“慎终追远”的实质,是代代传承的敬畏心“慎终追远”,其实讲的就是对于先贤长辈的敬畏心,这在《论语》中其他的语句中也有表现。

《论语·述而》中说: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样的说法更为直观一些。

是说,即使长辈逝世之后,依然能遵循其之前的教诲,这才是“孝”。

其实就是“慎终追远”的具体表现,不忘长辈的教诲,缅怀祖先的品德,用以激励自身前行。

儒家的治国思想是用道德礼义来规范社会行为,那么对于一些有利于社会长治久安的行为自然是极为支持的。

使得百姓知“敬畏”是其重要思想之一,敬畏长辈,敬畏先祖,进而能对国家、对上级产生敬畏,使得“君臣父子”各有所职,社会才能长治久安。

《论语·学而》中说: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可见,无论是“慎终追远”还是孝道礼义,其实最终的目的都在于“知敬畏”,使得百姓通过遵守孝道、祭祀祖先等等行为中对整个社会的运行有清晰的观感。

敬畏长辈,敬畏祖先,进而敬畏国君,自觉遵守国家推行的各项制度,那么社会自然就会稳定。

“民德归厚”正是社会稳定这一结果的体现。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传统文化固然不错,亦不可完全照搬,数千年以来,文化的发展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有进退也有增减。

先贤们总是要把优秀传递下去。

使民归厚为宗旨。

百姓归于厚德,则家齐国治天下平。

欲使民归于厚,先使君修于德。

最终达到上下不怨、民用和睦,成就至德要道。

第一,慎终追远,是自天子以至于庶民,而不是仅限于百姓。

若仅仅要求百姓厚德,君王不能先自己做到,那是不行的。

所以说:尧王、舜王以仁政领导天下,百姓就跟着他行仁;夏桀、商纣以暴戾横行天下,百姓就跟着他做坏事。

【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首先是君王在追远,而后才是百姓在追远。

一定要先明白这个道理。

第二,人生大事:冠冕、大婚、祭祀、祭祖等,离不开追远。

先说冠冕,古代重视冠礼,是在宗庙进行的,表示对冠礼非常尊敬。

不敢擅自做主,便是尊敬祖先,让祖先满意。

甄子丹电影《武侠》里面有一个情节;一群小孩子在祠堂前举行祭礼,就是表示先有祖先后有自己。

不能忘本。

再说大婚,合二姓之好,结为连理,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故君子重之,是以婚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设宴于宗庙。

表示对婚礼谨慎、审慎、尊重、正规是态度。

宗庙就是祖先。

祭祀祭祖不言而喻,必在宗庙。

丧礼更接近于“慎终追远”,所谓“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这一点,今天照样在进行。

清明节祭祖扫墓,就是“祭之以礼”,他乡游子回乡祭祖是礼。

战士们、同学们、同事们、广大市民们有组织的到烈士陵园扫墓,也是祭礼,缅怀先烈教育后人,不忘英雄,继往开来,就是慎终追远,就是要“民德归厚”的。

再说逢年过节,举家团聚,礼分上下,美德传承,也是追远,在传承民德归厚。

第三,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不会脱节于社会。

有人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对于今天的人们已经远离。

错!也一点也不远,就在身边。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时候,是在追求归厚。

让小朋友背唐诗,d古琴的时候,是在归厚。

学习传统文化是在归厚。

给孩子讲自己骄傲的过去是在归厚。

给孩子讲家族历史是在归厚。

这一切都是在追远,在传承归厚。

第四、慎终追远是两层意思:慎终和追远。

其一是慎终,主要表现在丧礼上;其二是追远,主要表现在教育上。

当大家在学习传统文化的时候,就是在追远。

在历练自我,要造福后人,要归厚的。

诚然,古今有变,不能全盘照搬,但是,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核心依然在进行中!不会与时代脱节,也不会落后。

当三朋四友聚在一起,礼节还是不可缺!当自己或者亲朋婚礼时,礼节还是不可缺!当孩子读书往来,懂不懂礼节、是否进步是家长牵肠挂肚的,一个懂事的孩子,努力进取的孩子是家长欣慰的,这就是礼。

电影《神鞭》傻二有一句台词:祖宗的东西,绝活就是绝活儿,就是变了,还是绝活儿!中国文化讲究渊源,百家姓讲究渊源,带着自己的孩子出门会客,别的孩子知道自己的渊源;自己的孩子一脸懵逼。

然后爸爸在旁边圆场说:“那些过时的东西,我们不学。

”可以乎?自己不感觉惭愧?第五、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为什么是曾子说出来?《孝经》是曾子所传。

作为二十四孝之“啮指痛心”的大孝子曾子,因为耘瓜被父亲打昏一事,被孔子批评。

后来得到孔子专门讲解孝道,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

倘若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父母为谁?祖父母为谁?何以彰显?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自曾子说出,无疑为孝道之延伸也。

第六、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是孝道,也是教育。

更是传统美德代代相传,不会过时,也绝不会过时!(本文图片源自网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06133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3
下一篇 2022-10-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