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学校的每个专业的招生名额都是教育部划定的,怎么可能全部是本校占。
就算保送也需要参加考试的,所以大部分名额还是留给统考的学生。
这就需要看你自己的成绩和能力而定了。
四川大学华西的药剂学考研难考吗?考研分数出炉,为何导师比考生们还愁?答题/帅小西De--期待为您解惑!从一个导师的角度来说,所谓的"比考生还愁",更多的是指今年的招生指标紧张,即如何才能才能获得满足课题研究所需的研究生。
近几年,各个高校因学科发展的需求,引入大量博士/青年教师(青椒),给极高的引人待遇,如安家费、科研启动费、校聘教授/副教授。
在签订协议进校后,经过高等院校教师岗前培训,获得教师资格证认证后,就可以遴选为硕士生导师。
为保障青椒的科研进度,学院会优先保障1个硕士生/年的招生指标。
以我们学科为例,2017年引入的5名青椒18年已遴选为硕士生导师,今年会优先保障他们5个招生指标。
但是,学科整体的招生指标并未增加,意味着部分导师2-3人/年的招生会变成1-2人/年。
青椒同样会愁,导师生涯的第一个研究生如何带呢?之前,小西对于第一个研究生的培养,和培养第二个自己类似,要求很高,每天关注他的进度。
可是,后面我发现这样的培养模式反而不好,学生开始"躲"我。
我想应该有不少青椒和小西一样的经历呢。
注:作为导师最大的期刊就是看到自己学生成长与毕业,真的责任重大。
小西认为,导师愁的另外一面是今年新增几个研究生后,团队如何发展,课题项目是否能跟上。
导师与研究生是一个小团队/课题组,实验药剂、仪器测试、论文版面费等都需要不小的开支。
每年在考研分数发布后,会有不少考生主动联系,想着团队今年又新进几个学生,如何保障他们3年内有足够的经费完成学位论文是导师需要考虑的。
关于导师的"愁",小西觉得导师比考生们"愁",更能说明他们有责任心。
如今年3月20日之前,自然科学领域的导师们都在忙自科基金的申报,只有课题延续跟上,才能保障团队整体的良性发展。
相对来说,在"纵向课题"的基础领域开展研究,更有利于研究生的培养,毕竟单独让研究生做"横向课题"很容易产生"给导师打工"的误解。
最后,小西想对2019年的准研究生说,导师和学生的相处得互相体谅,而不是一味的抱怨和指责。
在读研过程中,不管是生活、学习上遇到困难,都可以跟你的导师沟通(如上图),我坚信沟通是解决问题的良好途径。
加油!▼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赞,这将是我答题最大的收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