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人口流动剧烈,很多家庭丢失了家谱,不知道自己的家族起源。
弄清自身的血统来源是普遍的心理需求,下面结合自己的经验来聊聊找到祖源的方法。
当今社会人口流动剧烈,很多家族已经遗失了家谱找到家谱的关键:字辈字辈也叫做字派,是中国传承了千年的取名形式。
古人为了让后代能够区分相互之间的辈分而发明了字辈,所谓“立行辈所以分尊卑,定表字所以别长幼”。
表示辈分的字通常是姓后面的第一个字,例如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就是泽字辈。
字辈最通常的形式是不讲究严格雅韵的诗,可以称其为类诗体。
例如,衍圣公孔子家族的字辈历来都是由皇帝或者中央政府确定的,1919年的时候北洋政府给孔家批准的字辈为:“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族谱很容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遗失,而字辈短小精干易于口口相传,另外字辈是在给孩子取名的时候经常要用到的,所以即便族谱很难保存下来,但是绝大多数家庭都记得自己的字辈。
对于那些想要重新找到自己祖源和族谱的家族来说,字辈就是突破的关键点。
字辈又称为字派,由于内容短小精干而容易口口相传本人通过字辈找到祖源的过程例如,本人的家族就遗失了家谱,但是我们的字辈却代代相传,从老一辈那里我了解到家族的字辈是“惟今能显远,耿古善名扬”。
本人姓陈,那么接下来就根据这个字辈来寻找全国陈氏当中是否也有字辈相同的家族。
很快就通过网络找到了字辈极其类似的家族,有三个不同版本:版本1:“惟今能显远,历代善名扬”,版本2:“惟今能显远,历久善名扬”,版本3:“惟今能显远,亘古善名扬”。
三个版本的前五个字都一样,只是第六和第七两个字有差异。
而我们家的字辈跟第三个版本最接近,只差一个字。
我认为造成差异的原因是在口头传承的过程中,只保留了读音,而不知道准确的字,所以误写为“耿古”,正确的写法应该是“亘古”。
而上面的字辈出自北宋一个非常传奇的家族。
父亲陈省华曾担任北宋的太子中允、鸿胪少卿、左谏议大夫、首都最高行政长官开封知府等官职,去世后获封秦国公爵位。
陈省华可谓教子有方的典范,长子陈尧叟为北宋端拱二年的状元,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官拜北宋宰相,兼任枢密使。
宋代的枢密使作为枢密院长官,与宰相共同负责军国要政,实则以宰相主政,枢密使主兵(清朝称呼枢密使为军机大臣)。
陈尧叟一人身兼宰相和枢密使两个职务,等于将政军大权集于一身,成为仅次于皇帝最有实权的人物。
陈省华的长子陈尧叟为北宋端拱二年状元,宋真宗时期成为宰相次子陈尧佐为北宋端拱元年的进士,历任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宋仁宗时官至宰相。
三子陈尧咨为北宋咸平三年的状元,历任翰林学士、工部尚书等职务。
陈尧咨不仅是状元,而且善骑射,可谓文武双全,所以政治生涯后半期主要担任武职,曾任武信军节度使和天雄军节度使。
欧阳修所写《卖油翁》中与卖油翁论道交流的射手正是陈尧咨。
《卖油翁》中的陈尧咨与卖油翁陈氏一门三子,出了两个状元和两个宰相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有意思的是陈氏父子四人都担任过北宋首都的最高行政长官开封知府,而同时期做过开封知府的还有为众人所熟知的范仲淹和欧阳修。
上面提到的本家族字辈是陈省华三个儿子的后裔于乾隆年间合订的。
再继续上溯,陈省华其实是唐末五代时期武将陈景思和陈伯万父子的后裔。
陈景思又名陈文,此人可以说是起到了推动中国历史进程的作用。
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举世闻名的黄巢起义爆发,官任太州起军使的陈景思请皇帝下诏书召沙陀贵族李克用率领沙陀军平叛。
中和二年(882年)陈景思与李克用率部队进入关中,成功收复首都长安。
中和四年(公元884年)李克用彻底击败黄巢,至此唐末农民起义结束。
陈景思因功升任太尉、镇北将军。
随后黄巢军降将朱温占领长安并杀死唐昭宗,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而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于同光元年(923年)率军灭亡后梁,沿用“唐”为国号,建立后唐。
之后沙陀贵族又相继建立了后晋、后汉两个王朝,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也出自沙陀军事集团。
而正是因为当年陈景思启用李克用,才有了后来沙陀人的辉煌以及他们所开创的五代十国历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后唐太祖李克用画像由于陈景思与李克用的特殊关系,陈景思的儿子陈伯万就一直在后唐军队担任将领。
同光二年(923年)后唐庆宗李存勖命陈伯万为膺武军节度使兼湖广都招讨宣抚防御使,驻守湖南。
再继续上溯,陈景思其实是南朝皇室南郡王陈叔澄的后裔,陈叔澄是陈宣帝陈顼的第二十五子,南朝末代皇帝陈叔宝之弟。
隋朝建立南朝灭亡后,南朝皇室成员均在朝中任官,隋炀帝时陈叔澄为灵武令,而陈叔澄的十七哥陈叔达则做到了唐朝初年的宰相,在李世民和李建成的权利争夺战中陈叔达力挺前者,多次在李世民被污垢的时候将其力保,并建议唐高祖李渊拥立秦王李世民为太子。
唐代画家阎立本所绘《历代帝王图》中的陈宣帝如此,本人家族从南朝到今天将近一千五百年的传承世袭便成功梳理出来了。
陈氏家族树综上所述,根据本人的经验,建议那些希望重新找到祖源的朋友首先弄清楚自己家族的字辈,然后以此为突破口寻找到跟自己字辈相同的同源家族,通过他们所保存的家谱信息梳理出自己的血统传承,最终弄清楚自己的祖先到底是谁。
感谢阅读,欢迎留言和点赞,别忘了关注我的账号@天可汗文化 。
愿意与大家分享更多有价值的历史文化类资讯。
文中部分插图源自网络。
农村人一般都有自姓门的谱系的,若远地迁入现居地失谱的稀姓外姓人家,须找早初迁入本地的第一祖的坟,其墓碑上刻有由哪迁来的记载,知自姓由哪迁来就可返原籍寻谱了。
第一迁入人很重要,谱系上仅记录有他的名字,他以下各辈代没记录的,不然不失谱的。
失谱的人家都是第一迁出人没返老家汇报过,否则不可能失谱的。
所以失谱者知祖上原籍地,还须持祖名字,返原籍,报第一迁出的祖名,才可查到。
失第一迁出人的名应查不到了。
第一迁入现居地的那位,已是自现居地本姓的祖了。
只不过自姓门里历代子孙的名字内范其固定字的,当知迁入的前原籍地的,虽不知笫一迁入人名字,因范字,在原籍谱系上仍可推断出谱系列名位置的。
这是认祖归宗者再续谱的方式,有的断几百年仍可续补上的。
但无范字又不知第一迁入现居地人名的,则查不成了,也续不上了。
只有自重新自立谱系与传下去了。
失谱的多是城里人,入城里居住的人都是天南地北迁入或官方调入的人,杂姓混居处。
甚至逃荒流浪进入的,只不过官方任命及调入的较固定,再是从商者来去明出处。
即便城里人原本知自原籍地址,死后也墓地立碑刻记。
但换执政官及战争后,城周边几十里荒废一片,削平坟头弄碎碑或行政官不许此坟园存在,等等不定因素,追踪不成了。
因此城里人无第一迁入人口述祖籍地传承的,都找不回本门姓谱系,只有自独立再建了。
若有口述传承的人家,可返原籍查谱与上述农村同的。
谱系,凡定居一处没动过的人家,只一祖,再分各宗续谱,从而一祖庙,多宗祠式的,人口分布于祖庙周边几十里范围的。
只有迁出者,到新居地定居不再迁,子孙众辈众多后,转成祖,再分支出宗,再续谱系,返原籍汇编的,成为分支支系而另列一系了。
从而本谱的祖在总谱上为宗,此为续上祖谱了。
再向上续是族谱,现存族谱有氏族式的,只不过更多的仅是世族式。
因此全列出呈:氏谱,族谱,世谱,姓谱,祖谱,宗谱,门谱,家族谱,家谱,本家家谱。
如,黄帝呈:黄种人种下姬水种族内的一支轩辕丘一带的民族人群下的,轩辕氏分支的黄帝部落人群。
而现存谱系仅达轩辕氏族处,再向下记谱式的。
因此失人种与种族,仅略有民族,几乎全氏族与以下式了。
氏族各分支在周朝未期与春秋时期才分支姓族来的,这就是以封地为国的国姓。
如秦国的秦人。
秦人是整氏族,而秦始皇一支为主攴脉,其他归侧分支脉,主侧支脉才达姓族上。
所以姓起源于春秋时段。
(主支就是长子长孙这支,侧支就是老二老三等支)悟空问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