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除法在数学上是已知两数的积与其中一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除法还是乘法的逆运算,除法还可以看做是从被除数中连续减去除数,求减去除数的次数的算法;2、被除数是数学术语,是除法运算中被另一个数所除的数;3、由定义可知,50是被除数,5是除数,10是商。
48÷8哪个是被除数被除数为什么叫被除数?这是一道语言题,要弄清楚这个概念,必须把相关概念联系起来加以理解。
1.除。
用倍数关系作分割的计算方式,有两个量,一个是计算对象,一个是计算媒介。
比如6÷3,6是计算对象,3是计算媒介,这个算式的意思就是用3除6。
2.除以。
这是一个文言文结构,而且是倒装句式。
“以”是“用”的意思,表示方式,“除以”的意思就是“用……除……”。
6÷3的准确读法是“6除以3”,或者“3除6”。
一定要注意。
3.乘以。
和“除以”一样的性质,6*3的准确读法是“6乘以3”,或者“3乘6”。
但因为乘法具有交换律,不影响计算结果,所以在实践中往往混读而得不到纠正,一定程度造成了“除以”概念的模糊。
4.被除数。
这下就好理解了,6÷3,谁被谁除,清清楚楚了,6是计算对象,被3除,被除的那个数,简称被除数。
常见考题有“用一个数去除另外一个数”,“一个数被另外一个数整除”,“几除几”等等,都是语言理解。
学好语言,对所有知识的学习都有重大帮助。
从根本上说,汉语里的数字运算没有“除法”,例如“三下五除二”,“除”的意思是“去掉”。
除,此字始见于春秋战国时代的《石鼓文》,古字形从阜余声。
“除”的本义一般认为是宫殿的台阶,泛指台阶。
又指去掉、不计算在内、不包括在内。
在中国古代把担任新职离开旧职称为“除”,后授官也称为“除”。
“除”的本义是台阶,人拾阶而上,每步都离旧登新,所以“除”又引申出“去旧更新”的意思来。
《左传·昭公十七年》有句话:“彗所以除旧布新也。
”意思是说,笤帚是扫除尘土、带来清洁的东西。
以后,“除旧布新”就有了革除、更新的意思。
除,还由去旧的意思引申出过去和尽的意思。
如《诗经·唐风·蟋蟀》中说:“今我不乐,日月其除。
”意思是说,今天我们不及时行乐,岁月将如流水过去。
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称为除,这一大晚上称为除夕、除夜。
“除”由除旧的意思又引申出迎新的意思。
古代,拜官及授予新的官职,也叫“除”。
唐代学者颜师古说:“凡言除者,除故官就新官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凡提到哪个人除去某种官职就是说这个人就任这个新官职。
战国[前476~前221]时代李悝编写的一部有关法律方面的著作——《法经》中,载有如下一段事例:「一个农夫有五口之家,种田百亩,每年每亩收获一石又半,共收一百五十石粟,除了十分之一的税十五石,余下一百三十五石;食粮每人每月一石又半,五个人一年是九十石粟,下余四十五石.每石值三十钱,一共是一千三百五十.除了宗祠祭祀用钱三百外,下余一千零五拾.穿衣每人要三百钱,五个人一年是一千五百,还不足四五十」.除法的英文是division,意为分割,划分,我们又从日语翻译为“除”,失去了本意。
类似词最明显的是“航空母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