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舟已过万重山。
全文: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译文:清晨,朝霞满天,我就要踏上归程。
从江上往高处看,可以看见白帝城彩云缭绕,如在云间,景色绚丽!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之间就已经到达。
两岸猿猴的啼声不断,回荡不绝。
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时,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
赏析: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
“彩云间”的“间”字当作隔断之意,人回望云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种种恍如隔世。
一说形容白帝城之高,水行船速全在落差。
如果不写白帝城之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
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的迅捷、行期的短暂、耳(猿声)目(万重山)的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
“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暝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两岸猿声啼不住下一句是什么李白笔下的“两岸猿声啼不住”究竟是为何?因为此诗作于公元758年的春天,说到春天大家都会想起一句话“春天是一个交配的季节”,而许多动物的求偶方式就是用叫声吸引异性,而猿和猴累多群聚,还难免为了争夺配偶发生打斗,是人所成小船所走长江两岸多山峦和森林,是猴子的聚集之所,所以就不难理解两岸猿声不停的原因了!哈哈哈,一本正经的胡扯,只为博大家一笑,不对之处请见谅!
题主您好,我是“封尘记”,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认为,李白笔下的“两岸猿声啼不住”实际上有三层含义。
其一,景致之意,也就是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也即,“两岸山上的猿猴不停地叫唤”。
其实,这句诗也是有其出处和考证的,并非诗人李白所想象。
在郦道元《水经注》中《三峡》一文中,有这么一段描写: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李白笔下的“两岸猿声啼不住”,实则与其实景是一致的。
其二,氛围之意,也就是诗句所烘托的意境。
细细分析这句诗词,诗人李白在这里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
“啼不住”与后句“已过”巧妙对应,用猿声啼叫的短暂,衬托舟行之急速。
试着想象,猿猴一声叫唤还未停止,轻舟却已“飞”过千山万岭。
伴随着的欢乐猿声的和鸣相送,仿佛一曲自然鸣奏曲,氛围之愉悦、声色之和谐,足以见得。
其三,心境之意,这也是最深层次的含义,也就是诗人李白的真实心境。
此句看似是写轻舟之迅疾,但更重要的,实则是抒发诗人李白兴奋愉悦之激情。
为何是这样的心境呢?需要从李白作此诗的背景说起。
这首诗是李白“遇赦而还”的归途中所作。
可以想象,夜郎之地在古代既偏远、又清苦,当李白得知自己被赦免流放夜郎之地,其心情和心境必然是兴奋与畅快的。
可见,李白乘一叶轻舟在“啼不住”的欢快猿鸣声中,毫无阻拦地冲出万重山间,兴奋愉悦之情,既激发出强大的生命力量,更饱含着昂扬乐观的心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