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

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第1张

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 “劝君更近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寓意是什么?

谢邀。

这句诗实在是太有名了。

千百年来只要是送人往西走,基本上就会借用王维的这句诗来劝酒。

故人难再遇,古时不像咱们现在,随时可以视频电话联系,一旦出了远门,可能就真的再也无法相见了。

所以,伤离别是中国古诗词中的一大类,王维的这两句实在是好,故得以千年流传。

唐诗字面直白,朗朗上口,但是意在言外,让人感动。

我们来看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首先照例来看平仄

“渭城朝雨浥轻尘”,“中平中仄仄平平”,正格为“平平仄仄仄平平”,推导出全诗平仄关系: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浥”、“客”、“色”、“一”、“出”为入声字,仄声入韵,我们会发现整首诗平仄不合。

实际平仄是: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合)仄平仄仄仄平仄,(出)平仄平平平仄平。

明显二三句失黏,因为当时格律体刚刚形成,各种古绝形式的诗歌还是在大量创作,并没有像科举考场上那么规范,所以后来统称这种二三句失黏的绝句为“折腰体”。

但是我们要看到,一二句相对,三四句相对都没有问题,还是保证了诗句在平仄上的抑扬顿挫,互相呼应。

仅有二三句失黏,才能称为七绝折腰。

硬要把折腰体看做古绝也没问题。

这是个人认知的问题,不强求统一。

我们来看内容。

先看诗题。

《送元二使安西》,这就讲得比较明白了,这是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都护府,现在的新疆库车县。

渭城在哪儿呢?就是如今西安咸阳地区,离长安大概三四十里地,骑马估计也就大半个时辰。

元二从都城受命出发,王维自然也是从长安相送,一路送到了渭城,证明两人感情确实深厚。

而出了渭城,就不能再送了。

首句“渭城朝雨浥轻尘”,飞快地交代了时间、地点、气象、环境。

这是绝句和律诗的区别,字数太少,一个都不能浪费。

渭城清晨的小雨打湿了原本飞扬的尘土,空气清新,马道干干净净。

第二句承接首句,继续写景并深化。

“客舍青青柳色新”,显然送行和出行的人都在渭城休息了一晚上,所以出门就看到旅店周围脆嫩一新的柳树。

客舍,柳树点明了这是送行。

自古折柳送离别,是长久以来中国文化中的固有意象。

“柳色新”又点出了春天。

这两句明写春景,暗寓离别。

十四个字包含了无数信息,却又清新隽永,不显繁杂。

绝句的三四句要荡开另写,不能再写景色。

这个时候一般就会写设宴饯别,举杯痛饮,殷勤话别,以及依依不舍,瞩目遥望直到背影消失。

但是王维没有这样写,他把那些过程全部省掉了,而是直接截取了最后一轮敬酒的画面:“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老弟,再喝这最后一杯酒吧,你这一走,西出阳关,就再也见不到我了。

其实王维很多作品都是这样,像我们以前赏析过的《山中送别》,根本就放弃送别场景不写,直接写“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这是一个极简套路,却深刻动人。

我们在读诗的时候要纵向发现出诗人的写作方法,就能更好地理解诗人的作品。

注意这里“故人”并不是泛指老朋友,而是特指诗人自己。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按照当时大唐的兵马政策,元二即使到了安西都护府,也不是一个人在奋战。

唐朝由于军功是年轻人上升的最好机会,所以大批年轻文人加入了军队为国效力,在都护府、军营驻扎地从内地轮调、出使的人是很多的,而且一般都互相认识。

岑参就曾经有诗:“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故人”也不会是指元二,送别吟诗不会发这种不吉利的诗谶,只会祝贺凯旋以壮行。

所以,可能是王维感觉到自己年迈,元二这一走不知几年才能凯旋,自己还能不能等到再相见。

而在历史上,确实是在送别元二后不到六年,王维就去世了。

他有没有再见到元二不清楚,但是我们大致把他作品理解清楚,才不负如此天涯送别绝唱。

这两句实在是太经典,以至于折腰体——折就折了,丝毫不影响这首作品的地位。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阳关三叠》是中国十大古琴名曲之一,艳称今古。

惜别之意悠长不露,相传至音节最高者,倚笛亦为之裂。

而此曲便是依摩诘的这首《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格律上,此七言绝句二、三句失粘,谓之“折腰体”。

我曾试以换序、换字等方法使其粘连,但均觉逊色。

想来精通音律的摩诘,为此诗转、结两句,也是宁失粘,不失意。

重律而不唯律也。

起承两句将行尘、折柳甚为巧妙地藏于画中,为转承句做足铺垫。

而转结两句实由南朝沈约的《别范安成》诗句“莫言一杯酒,明日难重持”化出,但用笔更为曲折,也更真挚感人。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摩诘在此诗中,并非直接抒发自己的惜别之情,而是将离别的伤感,透过对友人的关心和体贴反衬出来,语浅味深,声情沁骨。

《王孟诗评》曰:“更万首绝句,亦无复近,古今第一矣。

”《唐风定》曰: “风韵超凡,声情刺骨,自尔百代如新,更无继者。

”“送别”是近体诗词一个很常见的主题,其运笔基本上都是以此诗为模,先写别景,再写别情,但均难出其右。

而我心目中觉得能一比的也唯高适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1021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4
下一篇 2022-10-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