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和泣玉

卞和泣玉,第1张

卞和泣玉 卞和所献明明是玉,为何两次被楚王的玉匠鉴定为石头?

从文学和史学的角度来说,有一部分人认为卞和献玉的故事是俩的,卞和,所经历的时间与人的生理年龄有点不相符合。

经历了楚厉王、楚武王、楚文王两代三任楚王,其中楚武王在位时间为50年,就算卞和在楚厉王去世当年得到璞玉、在楚文王继位元年献玉完毕,这也需要50年的时间。

就算是一个十七八的小伙子50年后也是将近八十岁的人了,先不要说在那个时代人的平均寿命可能只有30多岁,不要忘了卞和已经因为献玉失去了双腿。

其实卞和献玉的故事是韩非子以和氏的遭遇比喻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能为他的国君所采纳,反而受到排斥,对此,他是很痛惜。

更有可能是韩非子杜撰了这样一个故事来宣泄自己的不满,更希望能够有人认识到他这块璞玉。

从玉器的角度来说,玉料,本身就是地壳运动的产物。

有的玉矿带脉状,需要开山挖矿开采。

在玉矿的附近也会有籽料,卵石形玉料,外有籽皮。

这就像是在炒菜时溅出来的油滴包上也一层土,表面上看上去和石头一样,其实经常是美玉,这就需要有经验的人的一双慧眼了。

现在在玉石的产区,尤其是在云南还存在着“赌石”的产业,就是把翡翠的籽料放到市场上,由买家出完价后再去开石。

只不过还多人都没有那么好的运气。

往往是几千块钱买的籽料,开出来的翡翠只值几百块。

在现代的水平下对玉石好坏的判定依然很难,更何况是两千多面前。

如果籽料的籽皮太厚,就更加难以分辨了。

卞和献的玉,显然是一块籽料,如果籽皮太厚,在2000多年前被楚王的工匠坚定为石头也是不足为奇的。

更多见解,敬请留言,期待您的关注和转发。

谢谢邀请!对《韩非子》记载的卞和泣玉故事,笔者认为有两种可能。

(卞和献玉图画)第一种可能:这个故事是杜撰的。

按照《韩非子》记载,卞和献玉的故事经历了楚厉王、楚武王、楚文王两代三任楚王,其中楚武王在位时间为50年,就算卞和在楚厉王去世当年得到璞玉、在楚文王继位元年献玉完毕,这也需要50年的时间。

另外,卞和在山中找到这块璞玉,能够准确判断出这是一块美玉,并且付出那么沉重的代价后都不动摇自己的信心,说明其相玉能力相当高,并且对自己的相玉能力相当自信。

能够有这么高超的鉴定能力、这么坚定的自信,说明当时卞和应该不会是十几岁的小伙子,再小也得二十多岁。

如此算来,卞和活到楚文王继位时已经七八十岁了。

古代正常人活到这个年纪已经算高寿了,卞和在青壮年至中年的时候连续失去两条腿,肉体上饱受摧残。

他本想通过给楚王献玉得到好处,但两任楚王却以断腿相报,心理上的失落、绝望恐怕也是少不了的。

如此饱受身心折磨,还能够活到这么高的年纪算得上奇迹。

更为传奇的是,楚文王继位后,卞和还能捧着璞玉在楚山脚下连哭三天,确实匪夷所思。

当然,仅凭这种推断还不足以认定这个故事是假的,但也至少说明其中有些细节可信度不高。

(殷墟妇好墓出土玉鸟)如果这个故事真是杜撰的,也很正常。

因为春秋早期,在周王室眼中楚国带头称王,在中原诸侯眼中楚国是荆蛮,丑化楚国或者给楚国找点毛病没什么大不了的。

第二种可能:春秋时期玉的概念已经转变。

从考古发掘的古玉看,远古之时人们的观念是“美石为玉”,红山、良渚、龙山、二里头文化古玉普遍以地方玉、玛瑙、绿松石、水晶等为原料。

商代晚期新疆和田玉进入中原地区,殷墟妇好墓就出土了一些精纯的和田料玉器,之后的西周、春秋墓葬出土和田料玉器逐渐增多,并且一般都精雕细刻。

据《韩非子》所记载的故事,卞和生活的年代在春秋早期。

卞和之后一百多年,孔子赋予玉以11种美德(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明确提出了贵玉贱珉的思想(珉即为美石),标志着人们对玉的概念已经从“美石为玉”转变成“贵玉贱珉”,此后就进入了以和田玉为真玉、以美石为珉的阶段了。

这种玉有德的思想观念、贵玉贱珉的价值取向,应该经历过一段时间的量变积累,极有可能春秋早期周天子和各大诸侯的玉匠相玉就已经开始对和田料情有独衷了。

卞和所献璞玉得自楚山之中,自然不可能是和田玉,楚厉王的玉官和楚武王的玉官把它鉴定为美石符合当时的鉴玉标准,并不为过。

(虢国墓出土西周玉蚕,羊脂白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1033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4
下一篇 2022-10-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