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鞠躬”,是由“再拜”演变来的。
古人行跪拜礼,分为长跪、顿首、再拜等。
跪地后,双手在胸前合抱,然后俯头向前,额头触碰到双手,这叫拜。
如此拜两次,是为再拜。
辛亥革命后,颁布法令,废除跪拜礼。
随后,逐渐兴起鞠躬礼。
鞠躬礼分为两种,普遍适用的是一鞠躬。
在吊唁等场合则一般是三鞠躬。
鞠躬前,应脱帽,摘围巾,身体站直后向前下弯约45度,甚至90度。
如果有司仪,则应随着“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的唱礼声行礼。
再拜、再鞠躬,其实就是二拜、二鞠躬。
之所以称“再”不称“二”,大约有三方面的原因:一、“再”,用于数词的后续,除可以表示数目的递进外,还有再进一步表示敬礼的意思。
二、“一、再、三”,比起“一、二、三”来,显得比较有文采。
三、有时,“二”犯忌讳。
比如,佛学讲“不二”。
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不二,是佛学中的重要概念。
最重要的原因,或许是因为“再鞠躬”,本来就是从“再拜”等旧礼演进发展而来的,所以不叫“二”而称“再”。
(北宋 米芾《公议帖》 首尾皆“再拜”)说成“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其实也是可以的。
只是,当“再鞠躬”成为习惯用语时,俨然便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风俗。
程颐说:“君子处世,事之无害于义者,从俗可也。
”称“再鞠躬”而不叫“二鞠躬”这事儿,显然无害于“义”,那我们就从俗,称“再鞠躬”就行了。
不必故作越世高谈,硬是要“二鞠躬”。
谢邀。
为什么吊唁时二鞠躬不说二鞠躬要说再鞠躬?这个问题要具体怎么回答呢?因为我们平时在日常生活中听到过的好像不止于“再鞠躬”吧?用“再”和“二”的都有,这就是个语言习惯而已,每个地方和时期都有差别。
要说到来自于结婚时候的“一拜、再拜、三拜”,好像也是说“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这些民间的通俗用法之间并没有冲突,而且由于十里不同音,也没有谁去深究。
用“二”用得少的地方大概都是“二”字的发音和“拜”字的发音连起来不好读引起的,正因为“再”和“二”在这种正式的礼仪场合含义完全一样,才会产生只从发音是否通顺来选择使用。
说句实话,我们这边吊唁的时候听着管事喊“再鞠躬”才别扭呢。
“再”到底和“二”有什么区别?“二”就是个数词,代表着次数。
而“再”并不仅仅有第二次的意思,更深的的意思是“重复”,以示郑重。
所以为了表示尊重和郑重其事,古人在书信和记录方面都会写上“再拜”:谨使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
——《史记·项羽本纪》墨子起,再拜。
——《墨子·公输》再拜大将军足下。
——《史记·项羽本纪》公子再拜。
——《史记·魏公子列传》你硬要说这是第二次拜也说得过去,但是这表示的重点就不仅仅是数词,不是次数了,而是传达出再拜者对受拜者的尊重。
所以,把“再”字用在红白喜事中,不止代表了这是第二次鞠躬,第二次磕头,更重要的是代入了郑重和尊重感。
这就是书面语言中、戏曲剧本中多采用“再”字代表礼仪中的“二”的原因,增加感情附着,让仪式感更加完全。
本来无论吊唁还是成婚,最主要的还是通过仪式感来表达敬意、爱意,所以有些东西约定俗成,大家觉得可以,就用了。
并不用多大的道理。
程颐说:“君子处世,事之无害于义者,从俗可也。
”不管你是怎么称呼,用什么字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对别人没有损害,那就入乡随俗吧。
书本中,多用“再拜”,世俗中,用“再拜”和“二拜”的都有,这个没有定论,也不用定论。
就看方言怎么喊怎么好听。
这种事情,不用动太多脑筋,没意义。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