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系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简称。
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根据地进行的二万五千里的战略转移。
由于当时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被迫退出根据地,进行长征。
除陕北以外,其它革命根据地的红军,也先后退出原来的根据地进行长征。
1934年8月,红军第六军团从湘赣根据地开始长征,冲破国民党军层层围堵,于10月到达黔东印江、木黄,同红军第二军团会合。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从福建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雩都(今于都)等地出发长征。
长征初期,由于“左”倾冒险主义者实行逃跑主义,红军虽然英勇地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转到湘江以西地区,却受到了很大损失。
这时,敌人重兵正向湖南西部武冈、步城地区集中,中央红军如仍按原计划北上,同进到湖南西部永顺、桑植、桃源地区的第二、第六军团会合,就有陷入敌之重围遭致覆灭的危险。
在这危急关头,毛泽东力主改变方向,争取主动,向敌军兵力薄弱的贵州前进。
中央红军依照毛泽东的这一行动方针,即向贵州前进、攻克黎平,强渡乌江,攻战遵义城。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朱德等指挥下,转战贵州、四川、云南边界地区,四渡赤水,迂回曲折地穿插于敌人重兵之间,歼灭大量敌人;随后出敌不意,南渡乌江,直逼贵阳,乘虚进军云南,抢渡金沙江,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5月,由于执行了政确的民族政策,红军得到了彝族人民支援,顺利通过大凉山地区,接着强渡大渡河,翻越终年积雪、空气稀薄的夹金山,6月14日到达川西懋功(今小金)。
同年3月,红军第四方面军退出川陕根据地开始长征,于6月8日先第一方面军到达懋功。
两个方面军会合后,共同北上,翻越梦笔山、打鼓山等大雪山,到达毛儿盖地区,8月下旬通过荒芜泥泞的草地,到达巴西、包座、阿坝地区。
当时领导第四方面军的张国焘坚持退却逃跑路线,公然进行分裂活动,擅自率领第四方面军南下。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对张国焘的分裂行为进行了严肃的斗争,坚持了北上抗日的方针,率领中央红军主力继续北上,攻占腊子口,突破渭水,西(安)兰(州)大道等封锁线,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的吴起镇(今吴旗),同第十五军团(由陕北红军和1934年11月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出发先期到达陕北的红军第二十五军组成)会合。
第四方面军南下后,经半年苦战,终不能立足,被迫于1936年2月退向西康、甘孜(今属四川)地区。
1935年11月,第二、第六军团在两军团总指挥部率领下,从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转战湖南、贵州、云南,于1936年3月攻占贵州盘县,基本摆脱了敌人重兵的围追堵截。
接着抢渡金沙江,翻越雪山,于7月2日到达甘孜地区,同第四方面军会师。
会师后,第二、第六军团及其总指挥部和第三十二军组成第二方面军。
在中共中央领导下,经过同张国焘分裂主义的坚决斗争,两个方面军共同北上抗日,通过草地,翻越岷山,10月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第一方面军会师。
至此,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
毛主席诗词《七律.长征》,作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此诗讴歌了红军主力艰苦卓绝,举世闻名的长征历程、和即将冲破黎明的黑暗,胜利在望的革命壮丽前景。
而毛主席诗句的中的“三军过后尽开颜”之“三军”,伟人(作者)曾自注:“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
”,非引古数词之“三”。
(旧时“叁”、“参”同用,古文作“弎”。
古时常以“三”表示多数。
)如:周制诸侯大国三军,一军为一万二千五百人、春秋时大国所设三军,晋分称“中”、“上”、“下”、楚称“中”、“左”、“右”,及后来的“步”、“车”、“骑”三军等谓称。
感谢邀请!再会。
三军,应含有双层意思,一指军队。
古多此义。
如“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意思是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一般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另一含义,即指红一、二、四方面军。
主席饱读诗书,博古通今,应该双层含义作诗时就想到了。
一般书只指出第二层含义,应该算正确。
个见,望方家指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