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质胜文则野①,文胜质则史②。
文质彬彬③,然后君子。
”(《雍也篇第六·第十八章》)①质:指朴素的质地,未加修饰的本来状态。
引申为朴实。
文:文采;修饰。
引申为文明;文雅。
野:粗鲁;粗野;鄙陋。
②史:朱熹《论语集注》:“史,掌文书,多闻习事,而诚或不足也。
” 意思是说如果像掌文书的史官一样,未免浮夸。
③彬彬:犹班班,物相杂而适均之貌。
文质彬彬,意思是说质朴少文则粗野鄙陋,文饰过度则华而不实,只有文与质配合适当,才是君子应有的文雅风度。
这一章讲的是孔子的“中庸之道”的一个例子。
孔子说过:“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孔子是讲究“中庸之道”的,凡事过犹不及。
过于文质彬彬和过于粗鲁鄙陋都是不可取的。
中庸,就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持中和谐。
对待对立的两端,采取“致中和”的折中方法,使矛盾调和。
孔子的学生们对中庸反复进行了阐释和发挥,把“用中”、“履中”、“得中”的中庸之道,作为儒家对待社会人生的基本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重点表达的是孔子认为要成为一个君子,最基本要具备这样一个特性:“文”与“质”都不能缺少。
什么是“质”呢?很多人解释是质朴、朴实,我觉得可以解释的更具体点现代点,就是原生态,像一块未经雕琢过的璞玉。
什么是“文”呢?就是经过后天的人为的雕琢和修饰,用现在最时髦的话说就是装(无任何贬义)。
“野”呢,就是粗俗粗野的意思;“史”就是不够真诚,显得浮夸。
综上所述,对孔子这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合适的解释,我个人认为就是:太过于原生态不懂得装,人们就会觉得粗俗;太能装看不出一点原生态的痕迹,人们又觉得不够真诚。
把原生态和装合理均匀地搭配在一起,既不让人觉得粗俗,又不让人觉得不真诚,然后才可以向着“成为一个君子”去奔。
解释这么多,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话来说就是: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但是要做到这一点,难度系数其实挺高的。
我们都想把事情做到刚刚好,拿捏得恰到好处,就是因为这个度太难把握了。
我是索彦,喜欢写写文章聊聊诗词,欢迎关注我一起交流学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