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拉克方程

狄拉克方程,第1张

狄拉克方程 如何轻松理解狄拉克方程?

1928年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即狄拉克方程。

利用这个方程研究氢原子能级分布时,考虑有自旋角动量的电子作高速运动时的相对论性效应,给出了氢原子能级的精细结构,与实验符合得很好。

从这个方程还可自动导出电子的自旋量子数应为1/2,以及电子自旋磁矩与自旋角动量之比的朗德g因子为轨道角动量情形时朗德g因子的2倍。

电子的这些性质都是过去从分析实验结果中总结出来的,并没有理论的来源和解释。

狄拉克方程却自动地导出这些重要基本性质,是理论上的重大进展。

狄拉克方程的形式如图示一。

理论物理中,相对于薛定谔方程之于非相对论量子力学,狄拉克方程是相对论量子力学的一项描述自旋-½粒子的波函数方程,由英国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于1928年建立,不带矛盾地同时遵守了狭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两者的原理,实则为薛定谔方程的洛伦兹协变式。

这条方程预言了反粒子的存在,随后1932年由卡尔·安德森发现了正电子(positron)而证实。

下面就以幻灯片的形势简单介绍它的原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1346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5
下一篇 2022-10-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