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藏语名为“措温布”(意为“青色的海”)。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境内,中国最大的内陆湖、咸水湖。
由祁连山脉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
2012年7月30日,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最新的遥感监测结果显示,青海湖面积持续8年增大。
2014年10月20日9时50分,青海湖海心山北侧出现“龙吸水”壮观场景。
形成演变:形成原因青海湖的构造断陷湖,湖盆边缘多以断裂与周围山相接。
距今20~200万年前成湖初期,形成初期原是一个大淡水湖泊,与黄河水系相通,那时气候温和多雨,湖水通过东南部的倒淌河泄入黄河,是一个外流湖。
至13万年前,由于新构造运动,周围山地强烈隆起,从上新世末,湖东部的日月山、野牛山迅速上升隆起,使原来注入黄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由东向西流入青海湖,出现了尕海、耳海,后又分离出海晏湖、沙岛湖等子湖。
境域变化由于外泄通道堵塞,青海湖遂演变成了闭塞湖。
加上气候变干,青海湖也由淡水湖逐渐变成咸水湖。
北魏时青海湖的周长号称千里,唐代为400公里,清乾隆时减为350公里。
在布哈河三角洲前缘约20公里处有古湖堤遗址;距湖东岸25公里处的察汉城(建于汉代),原在湖滨。
东西两边已分别退缩25公里和20公里,水位下降约100米。
青海湖呈椭圆形,周长300余公里。
1908年,俄国人柯兹洛夫推测当时湖面水位3205米,湖面积为4800平方公里;上世纪50年代的测绘资料显示,青海湖湖水面积为4568多平方公里;70年代出版的地形图量得湖水位3195米左右。
湖面积为4473平方公里;1988年,水位3193.59米,湖面积为4282平方公里,2000年,通过遥感卫星数据分析,青海湖的面积是4256.04多平方公里。
2013年8月,青海湖湖区面积为4337.48平方千米。
[3]湖水容积739亿立方米,最长约104公里,最宽约62公里,最大水深31.4米,湖水平均矿化度12.32克/升,含盐量1.25%。
2017年8月,青海湖面积为4435.69平方公里,较去年同期增大60.19平方公里,较历年(2005~2016年)同期平均增大101.54平方公里。
流域特征:地理环境青海湖长105公里,宽63公里,湖面海拔3196米,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和咸水湖,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北部,西宁市的西北部,位于东经99°36′~100°16′之间,北纬36°32′~37°15′之间。
湖的四周被四座巍巍高山所环抱:北面是大通山,东面是日月山,南面是青海南山,西面是橡皮山。
这四座大山海拔都在海拔3600~5000米之间。
青海湖面积达4456平方公里,环湖周长360多公里,比著名的太湖大一倍还要多。
湖面东西长,南北窄,略呈椭圆形。
青海湖水平均深约21米多,最大水深为32.8米,蓄水量达1050亿立方米,湖面海拔为3260米。
离西宁约200公里。
湖区有大小河流近30条。
湖东岸有两个子湖,一名尕海,面积48平方公里,系咸水;一名耳海,面积8平方公里,为淡水。
气候特征青海湖具有高原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日照强烈;冬寒夏凉,暖季短暂,冷季漫长,春季多大风和沙暴;雨量偏少,雨热同季,干湿季分明。
光照湖区全年日照时数大部分都在3000小时以上,较青海以东同纬度地区高出700小时左右;年日照百分率达68~69%。
年辐射总量在171.461~106.693千卡/平方厘米·年,较同纬度的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高10~40千卡/平方厘米·年。
美丽的青海湖:气温湖区东部和南部气温稍高,年均温在1.1~0.3℃之间;西部和北部稍低,年均温在-0.8~0.6℃之间,平均最高气温6.7~8.7℃之间,平均最低气温-6.7~4.9℃之间,极端最高气温25℃和24.4℃,极端最低气温-31~-33.4℃。
水分湖区全年降水量偏少。
但东部和南部稍高于北部和西部,东部全年降水量是412.8毫米,南部是359.4毫米,西北部370.3毫米,西部公360.4毫米和324.5毫米.全年蒸发量达1502毫米,蒸发量远远超过降水量。
湖区降水量季节变化大,降水多集中在5~9月份,雨热同季。
大风和沙暴湖区大风、沙暴日数是全省较多的地区之一。
每年2~4月,午后至傍晚多出现大风,且盛行西北风。
以刚察为例。
大风(≥17米/秒)年均47.3天,2~4月最多,平均5.9~9.3天之间,最多3月份达19天之多。
沙暴历年平均为14天。
重点保护区布哈河口——鸟岛区多西北风,最大风力达9~10级。
由于湖区海拔高,湖西风多,高空气影响极大,全年多在西风控制之下。
冬春风速最大,夏秋季较小。
在风力作用下,一般波浪为2~3级,最大为7~8级,全年波浪6级以上的日数为40天左右。
水温青海湖的水温随季节而变化。
夏季湖水温度有明显的正温层现象,8月份最高达22.3℃,平均为16℃;水的下层温度较低,平均水温为9.5℃,最低为6℃。
秋季因湖区多风而发生湖水搅动,使水温分层温度现象基本消失,冬季湖面结冰,湖水温度出现逆温层现象,1月份,冰下湖水上层温度-0.9℃,底层水温3.3℃。
春季解冻后,湖水表层水温又开始上升,逐渐又恢复到夏、季的水温。
冰情青海湖因含少量有无机盐类,湖水冻结的温度比0℃稍低。
每年从11月中旬开始,湖区气温下降到0℃以下,到翌年1月份气温为最低,全湖形成稳定的冰盖,封冰期年平均为108~116天,最短为76天,最长138天。
冰厚度一般为40厘米,最大冰厚90厘米。
封冰后,冰面平坦,由于猛烈狂风,往往出现裂缝和沟隙。
在冬时来观赏湖光山色,满目皆白,银光闪闪。
3月中旬,冰盖破裂,湖面出现浮冰,在风力作用下,形成巨大的冰山飘至岸边,最大冰山体积约10立方米,4月中旬后,湖内冰块完全消融。
湖水水系青海湖水补给来源是河水,其次是湖底的泉水和降水。
湖周大小河流有70余条,呈明显的不对称分布。
湖北岸、西北岸和西南岸河流多,流域面积大,支流多;湖东南岸和南岸河流少,流域面积少。
布哈河是流入湖中最大一条河,发源于祁连山支脉的阿木尼尼库山,长约300公里,干流长92公里,支流有几十条,较大支流有10多条,下游河面宽约50~100米,深达1~3米,PH8~8.2。
流域面积16570平方公里,约占湖区各河流流域面各1/2。
年径流量11.2亿立方米,占入湖径流60%。
青海湖湖水青海湖每年获得径流补给入湖的河流有40余条,主要是布哈河、沙柳河、乌哈阿兰河和哈尔盖河,这4条大河的年径流量达16.12亿立方米,占入湖径流量的86%。
是鱼类回游产卵和鸟类较集中地区。
青海湖每年入湖河补给13.35亿立方米,降水补给15.57亿立方米,地下水补给4.01亿立方米,总补给为34.93亿立方米,湖区风大蒸发快,每年湖水蒸发量39.3亿立方米,年均损4.37亿立方米。
资源概况:鸟类资源至2014年8月青海鸟种记录增加至222种,[9][10]分属14目35科,总数在16万只以上,其中斑头雁2.13余万只、棕头鸥4.5万余只、鱼鸥8.74万余只、鸬鹚1.12万余只。
此外有凤头潜鸭、赤麻鸭、普通秋沙鸭、鹊鸭、白眼鸭、斑嘴鸭、针尾鸭、大天鹅、蓑羽鹤、黑颈鹤等。
2017青海湖生物多样性综合监测野外调查工作数据显示,青海湖23个水鸟栖息地共记录到水鸟44种、3.9万余只,育幼夏候鸟种数呈“双升”趋势。
鱼类资源湖中盛产全国五大名鱼之一——青海裸鲤(俗称湟鱼)和硬刺条鳅、隆头条鳅。
青海裸鲤平均年产量为5165吨,1949~1985年共生产裸鲤191180吨,随着时间推移,资源衰退,裸鲤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
裸鲤每年6~7月回游源流河中产卵,为食鱼鸟提供丰富食物条件。
1964年国家将青海湖列为保护对象,青海裸鲤列为国家重要名贵水生经济动物。
湖内岛屿:海心山 青海湖景致位于青海湖中心略偏南,距鸟岛约25公里,岛形长,中部宽而两端窄,长2.3公里,宽0.8公里,面积1.14平方公里,岛上最高点海拔3266米,由花岗岩、片麻岩组成,岛东缘有一泉眼,可供饮用。
南部边缘岩石裸露形成陡崖,东、西、北为平缓滩地。
岛上大部分为沙土覆盖,生长着冰草、芨芨草、镰形棘豆、嵩草、披针叶黄花、西伯利亚黄精等,植被覆盖度在50%以上,鸟禽集中在岛崖边及碎石滩地栖息。
海西皮海西皮,位于布哈河口以北的6公里与鸟岛同处在布哈河冲积滩地的顶端,岛的东北缘有断层陡崖紧靠湖边,陡崖外有一近似圆柱形的岩石屹立于湖中,是鸬鹚的繁殖场所,岛上植被覆盖度在90%以上。
沙岛于湖东北,海晏县境内,曾是湖中最大的岛屿,长约13公里,最宽处约2.8公里,面积18平方公里,岛上最高点海拔3252米,是湖中砂垄突出水面受风沙堆积形成。
1980年沙岛东北端与陆地相连而成为半岛,并围成33平方公里沙岛湖,表面均由沙砾覆盖,无植被,是鱼鸥栖息繁殖地。
三块石又名孤插山,位于湖西南,是由7块密集在一起的石灰石、礁石组成,高约17米,面积约0.056平方公里,距鸟岛、海心山20公里。
岛上仅在碎石块间隙生长有牛尾蒿等。
植被覆盖不到5%。
鸟岛又名小西山或蛋岛(因鸟蛋遍地故名)。
位于布哈河口以北4公里处,岛的东头大,西头窄长,形似蝌蚪,全长1500米,1978年以后北、西、南三面湖底外露与陆地连在一起。
鸟岛坡度平缓,地表由沙土、石块覆盖,岛的西南边有几处泉水涌流。
主要植物有二裂季陵菜、白藜、冰草、镰形棘豆、西伯利亚蓼、嵩草、早熟禾等。
鸟岛是亚洲特有的鸟禽繁殖所,是中国八大鸟类保护区之首,是青海省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地点。
青海湖是咸水湖还是淡水湖?青海湖现在是咸水湖。
历史上曾为淡水湖!青海湖,藏语名为“措温布”(意为“青色的海”)。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境内,中国目前最大的内陆湖、咸水湖。
由祁连山脉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
青海湖长105公里,宽63公里,湖面海拔3196米,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和咸水湖,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北部,西宁市的西北部,位于东经99°36′~100°16′之间,北纬36°32′~37°15′之间。
青海湖面积达4456平方公里(近年面积还在增加),环湖周长360多公里。
湖面东西长,南北窄,略呈椭圆形。
青海湖水平均深约21米多,最大水深为32.8米,蓄水量达1050亿立方米。
离西宁约200公里。
湖区有大小河流近30条。
湖东岸有两个子湖,一名尕海,面积48平方公里,系咸水;一名耳海,面积8平方公里,为淡水。
青海湖属于构造断陷湖,湖盆边缘多以断裂与周围山相接。
距今20~200万年前成湖初期,形成初期原是一个大淡水湖泊,与黄河水系相通,那时气候温和多雨,湖水通过东南部的倒淌河泄入黄河,是一个外流湖。
至13万年前,由于新构造运动,周围山地强烈隆起,湖东部的日月山、野牛山迅速上升隆起,使原来注入黄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由东向西流入青海湖,出现了尕海、耳海,后又分离出海晏湖、沙岛湖等子湖。
青海湖每年获得径流补给入湖的河流有40余条,主要是布哈河、沙柳河、乌哈阿兰河和哈尔盖河等!环湖及周边主要景点为日月山、倒淌河、湖里木沟岩画、橡皮山、茶卡盐湖、茶卡寺、伏埃古城、鸟岛、海心山、北向阳古城、舍卜吉岩画、尕海古城、金银滩草原、原子城西海镇、沙岛、西海郡三角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