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创作中,时常会运用抒情的手法。
一般地, 抒情的手法主要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区别直接抒情就是直接抒怀;间接抒情就是在叙述、描写和议论,在叙事、写景、状物或论理中抒发情感。
这两种抒情手法各有优点:直接抒情,往往因为感情浓郁、强烈,感染力很强。
但是,如果读者对你所指的事物不了解,你的直接抒情,就无法引起读者的共鸣。
直接抒情的运用技巧直接抒情,也可分几种情况:(1)、直抒胸臆:这是指作者或人物形象在文章、作品中直接抒发情感,不用借托,无需遮掩,显得直率质朴,诚挚笃实。
(2)即事抒情:这是在叙事中传达情感的写法,寓情于事,叙事中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是饱含情感的叙述,这种写法多用于叙事类作品。
(3)即物抒情 这种写法是通过对具体物象的描写,寄托、传达写作者的某种情感,常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借助咏物,曲折委婉地将情感透露出来,使文章蕴含深厚,情深意远。
间接抒情的运用技巧间接抒情,也分几种情况:(1)寓情于景:就是把写法移情入景,借景抒情,看似写景,实则抒情。
作者将主观情感融入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中,使描写对象渗透了浓郁的主观情调。
(2)寓情于理:就是将感情融注于议论之中,这是一种富有情感的议论,或者说是一种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抒情。
既能以理服人,又能以情感人。
寓情于理,论理要富于哲理性,不可流于枯燥空泛的说教。
结束语文学创作,以情动人,因此,无论采用哪一种抒情的手法,都不能脱离一个“真”字,情贵在“真”,只有真情才能打读者。
文学作品的抒情手法有多种,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常见的手法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等。
一直抒胸臆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作者功业难成、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二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作者借助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主观感情,往往使感情含而不露,意蕴悠远,深切感人。
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作者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神韵。
三托物言志作者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使作品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如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其中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
四用典抒情借用历史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
如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中以“驿寄梅花,鱼传尺素”来表达远离故土、他乡为官、前途渺茫的无数重的恨。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把历史上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胸臆,意旨悠远。
五借古讽今作者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现实。
尤其是古代,很多有识之士,大多博古通今,对现实有较多深刻的体察,而他们大多又仕途坎坎,怀才不遇,感到生不逢时,心中郁积不满,但又不可明说,特别是揭露时弊、指斥朝政更是不便明说,于是他们往往从历史人物和事件中去寻求载体 以便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心曲。
借古是为了讽今,鉴古观今,两相对照,或颂古非今,或贬古刺今,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如刘禹锡的《台城》:“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 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萋萋的凄凉景象形成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