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减

熵减,第1张

熵减 宇宙定理是熵增,而生命的起源是熵减,生命的产生是否违背了熵定律?

(首)宇宙定理是熵增,这是宇宙总的演变过程,宇宙也如同人一样,有出生、幼年、童年、青年、壮年和老年各种发展阶段,所不同的是,物质是不灭的,当宇宙到了老年阶段,走向灭亡的不是物质,而是具体的物质形态,大致是,奇点大爆炸形成新宇宙,起初是以氢元素为主的星云,星云聚集成恒星,在一个星云中,所形成的恒星里,大到一定程度的最终要坍塌为黑洞,黑洞把一个星云中所形成的所有恒星等天体聚集成螺旋形星系比如我们的银河系,而小些的恒星坍塌为中子星与白矮星。

星系的最终结果是中心黑洞吞噬掉周围的所有恒星,宇宙的老年是黑洞相互吞噬,急剧回到新的奇点,完成了宇宙的一次演变过程,在这个演变过程中,是一个熵增的过程,而星云、恒星、星系、黑洞等是宇宙演变的具体的物质形态,是有一个生与死(灭)过程,而这些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总和就是物质,它没有生与灭,只有发展变化,这种发展变化就是各种物质形态的交替。

再来看生命。

生命过程是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即它与上面所说的恒星、黑洞等一样,都是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三大规律,其中质量互变规律,就是对熵增、熵减最好的解释,当物质形态质变时,就是熵减过程,比如说本题中所提到的生命的产生。

当生命一旦产生,一直到生命结束,都是量变过程,也就是熵增过程。

以上分析可知,无论是宇宙的整个演变过程,还是生命过程,从生到死(灭),都是量变过程,也就是熵增过程,而二种物质形态的交接点(质变过程)为熵减过程。

谢谢邀请。

好问题。

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熵值只有一个方向,就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系统的有序度一直降低,系统最终会达到平衡状态,熵值达到最高。

任何挑战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理论都是没有前途的,这是宇宙的铁律。

宇宙就可以看成是一个封闭系统。

生命的出现,似乎和熵增原理相矛盾。

生命由简单的细胞,慢慢分裂,变成了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有序的系统。

有人说,这就是生命的意义,宇宙孕育了生命,就是通过低熵者来改造这个宇宙,逆转宇宙最后热寂,变成到处温度一样的一锅冷汤的命运。

下面这本书,介绍了为什么有序可以在无序状态中自发地出现,我们先简要介绍一下其观点:化学钟的实验表明,让一个非孤立系统远离平衡态,比如不停地添加反应所需的原料,某些化学反应就会自发地出现有规则的条纹,或是非常有规律的周期颜色变化。

在不同物质混成一堆的化学原料汤中,此时熵值最高,通过插入电极,原料汤中的物质就会根据极性,自发地向电极两边分离,本来混成一堆的原料分开了,从而得到比原先更加有序的系统。

因此,在生命开始之前的浓汤之中,自然届的闪电就充当了电极的作用,促使更加低熵的生命体的出现。

宇宙的各处,能量和物质分布很不相同,这个封闭系统的某些局部,是完全远离平衡态的,换而言之,这里生机勃勃,离最后宇宙的热寂状态差的很远很远。

有序的出现只是暂时的,没有违背热力学定律。

因此,作者声称,只要系统的局部远离平衡态,不变成混沌的话,有序就会自发地出现。

这里不需要任何造物主。

简介完毕,回家睡觉,problem solved。

真的是如此吗?我们能在这里讨论宇宙的问题,说明低熵现象确实是产生了,只是原因是不是系统自发组织的,则有待商榷。

1. 有序的出现,必需要有外界因素的注入,这些因素不管是能量还是原料,还是有天外飞来的一个搅拌棍。

就算太阳系本身形成的时候就远离平衡态,生成复杂生命的概率还是低得不可思议。

化学钟的例子太简单了。

2. 自发出现的有序,延续了数亿年之久,还自己随着环境进化了,而不是慢慢退化。

说明太阳系比之前还更加远离了平衡态,星系形成之后,这外来的因素从何而来?我们总想逃避创造论,但是兜了一大圈,这个问题还是回避不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15334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5
下一篇 2022-10-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