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文化出现百家争鸣,有没有搞错?不说百家,你就数出十家来也算。
据我所知,民国时期,就是以张恨水为代表的“鴛鸯蝴蝶派”即专谈爱情的算一家;以林语堂为代表的“三闲”文人算一家;以金庸为代表的武侠小说算一家;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文学算一家。
其余,有点,也未成气候。
鲁迅杂文集《准风月谈》,就是讽刺当时文坛只准写风月与才子佳人而命名的;鲁迅那个《且介亭杂记》就是说当时只有在租界才是比较安全的:“租”取“且”,“界”取“介”就是“且介”,亭就是指住房;鲁迅《三闲集》就是挖苦那部分有闲钱、闲时、闲趣的养尊处优的文人每天发文写怎样享受生活的文章。
彼时,生民倒悬,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三闲文人却大谈特谈谈生活享受。
民国时期,茶访酒肆到处贴有“莫谈国事”,百家还争什么鸣?李公仆和闻一多均非共产党员,就是爱国文人,却先后倒在国民党特务的q口下,百花还齐什么放?
和春秋时期百家争鸣一个样!都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
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由奴隶制走向封建制社会。
治国的理念由周公的礼治走向法制的社会。
新旧思想的交替冲突,社会的动荡不安,战争的逐渐频繁。
心思细微的文人捕捉着大小不一的各种变化,观察这种变化形成的起因与结果,对于不良的结果思索着用什么方法可根本解决,因而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
因各人所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但谁也不能融合他人的观点,因而形成了争鸣的现象。
原来礼教的思想犹如一潭平静的水,百家争鸣犹如在平静的水面投入一块石头,泛起层层的波澜。
民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由人们已经习惯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大变革,又一次引起文化思潮的大震荡。
每一次震荡的结果好象总有这样一种现象,生产力是发展了,但道德水平却下降了。
什么时候再来一次大震荡,让道德水平与生产力同时大幅度提升,那该多好!诸位怎样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