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香是什么意思

焚香是什么意思,第1张

焚香是什么意思 有没有写“香”的古诗词?古人是如何焚香的?有什么典型案例?

分五部分回答这三个问题:一,有关香的诗赋;二,蔡京玩香;三,香文化性质特点及分类;四,苏轼合香;五,简述中国香文化发展历程。

几千年的中国文明源远流长,形成了浩如烟海的传统精髓文化,香文化便是其中之一。

一 有关香的诗赋由于香道的特性,引起历代文人对香推崇、歌咏,并且留下了大量的颂词兰章。

屈原在《离骚》中的精彩咏叹:“扈江离与辟燕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椒专佞以慢稻兮,木杀又欲充夫佩帏”。

东汉蔡邕《琴 *** 》记述,孔子在从卫国返回鲁国的途中,于幽谷之中见香兰独茂,不禁喟叹:“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遂停车抚琴,成《漪兰》之曲。

历代部分诗人的咏颂: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杜甫(唐)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王维(唐)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

——贾至(唐)尽日窗间更无事,唯烧一炷降真香。

——白居(唐)垂露额题精思院,博山炉袅降真香。

——薛逢(唐)案头行气诀,炉里降真香。

——张籍(唐)红露想倾延命酒,素烟思爇降真香。

——曹唐(唐)降真香一炷,欲老悟黄庭。

——范仲淹(宋)《焚香》——陈与义(宋)明窗延靜書,默坐消塵緣。

即將無限意,寓此一炷煙。

當時戒定慧,妙供均人天。

我豈不清友,于今心醒然。

爐香裊孤碧,云縷霏數千。

悠然凌空去,縹緲隨風還。

世事有過現,熏性無變遷。

應是水中月,波定還自圓。

二 蔡京玩香说起香道、焚香,就绕不开北宋名臣蔡京。

蔡京有经世之才,受到宋神宗和王安石的重用。

神宗驾崩,哲宗继位,王安石变法失败,蔡京也受到对立派的排挤。

宋徽宗即位后,又起用蔡京,任命他为宰相。

王安石去世多年,蔡京继续推行王安石新法。

靖康元年(1126),宋钦宗即位后,蔡京被贬岭南。

四朝老臣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一代权相饿死在了前往岭南的路上。

蔡京的艺术天赋极高,素有才子之称,在书法、诗词、散文等各个艺术领域均有辉煌表现。

他的书法,不低于北宋苏、黄、米、蔡四大家。

当时的人们谈到他的书法时,使用的词汇经常是“冠绝一时”、“无人出其右者”。

遥想当年,蔡京曾经是如何的奢华、雅致、风流。

他的焚香方式,也是最有气势、最具独创性的。

一日,有宾客来看望蔡京。

蔡京令人焚香,侍者应声而去,此后却久久未见返回,客人感觉奇怪,怎么在朝廷上说一不二的蔡京,家中的下人们却敢如此怠慢,未见马上捧来香炉燃香呢?还以为侍者忘了焚香之事。

又过了许久,侍者终于回来了,却还是两手空空,未见香炉,却向蔡京回禀:“已满”。

蔡京言:“放”。

侍者又应声往里而去。

随即,厅堂一侧的门帘卷起来,便有香云从帘后蓬勃而出,如云如雾,满室皆香,主客衣服皆沾香。

客人大是惊喜,蔡京得意地说:“如此烧香则没有烟火气。

”蔡京的焚香方式,须使数十个香炉同时燃香,耗用珍贵香料数十两之多。

也只有贵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蔡太师,才能奢侈地把香玩得如此出神入化,如此风雅气势。

传统的熏香方法,一般是直接烧香,还有一种是烧炭隔火熏香。

在宋代之后,这种烧炭隔火熏香方法广为流行了,并深得文人雅士的青睐。

虽然“熏”香不如“烧”香来得简单,但其香气更为醇和宜人,能增添更多情趣,所以很多文人也一直乐此不疲。

三 香文化性质特点及分类人类对香的喜爱是与生俱来的本性需求,古人对植物的香气有所感觉,闻到不同的芳香时,即能感受到美感和愉悦;并且逐步发现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香味,不同的香不同的使用方法会有不同的作用。

香文化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民族传统、美学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与世界观,集合形成了独特性的一系列物品、香品的制作技术、使用方法、日常习惯、仪轨制度与观念。

香文化渗透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香与宗教,香与各类文化艺术作品等等。

香文化横向方面性质特点:一是礼教香文化,即原始的敬天与祭祖,周秦以来香文化用于礼政、礼乐等等;二是宗教香文化,即香文化用于礼佛、礼道、礼儒;三是社交香文化,用于茶席、琴桌、文房等等;四是居家香文化,用于驱蚊虫、避瘟疫、薰衣被等等。

香料分类及出香特点:其一是树脂类香,如沉香、檀香等,其味道以香甜为主,出香特点是热火熏烧。

其二是膏脂类香,如龙涎香、麝香等,其味道以香腻为主,出香特点是既薰又熏。

其三是花草类香,如蕙兰、蒿草等,其味道有香甜和辛辣,出香特点是既薰又熏。

其四是瓜果类香,如佛手瓜、柏树子等,其味道有香甜和辛辣,出香特点是既薰又熏。

其五是合(水)类香,如香粉、香露等,其味道有香甜和辛辣,出香特点是既薰又熏。

四 苏轼合香宋哲宗元五年(1090)春,人日(正月初七)。

杭州,下起了一场小雪。

东坡先生拿出一只羊脂的玉碗,嘱咐侍女用它去取院中999朵梅花芯中之雪。

此雪为纯阳至真之物,此碗盛之可使花气不散。

苏轼又让书童按配方称出种种香药,这时,侍女已采集好梅心雪回到书房。

玉碗中的雪大部分已经融化,带有花粉的雪水散发出幽幽梅香。

苏东坡按顺序把配好的香药在合香盘铺撒一层,用鬃刷d上一层玉碗中“梅魂雪魄”的花露,再铺一层香药,d上一层花露待到香药基本润透之后,开始合香。

这是人与香药用灵气交流的过程,苏轼全神贯注地调和着香药。

大约半炷香的时间,室内已充满了迷人的梅香。

苏轼把合好的香放入瓷罐中,待香冷却后,用银香匙取出一匙香粉,此时只能闻到似有似无的淡淡香气,这便是香气内敛的名香所具有的效果。

苏轼印好并点燃香篆,那氤氲的香气,真好似万株梅树同时喷香。

苏轼道:百日窖藏后其香韵则会更加悠长。

宋代的黄庭坚、陆游、范成大都是合香的好手。

这一时期庞大的文人群体是香文化发展的主导力量。

明人周嘉胄曾发感叹说:“香之为用,大矣。

”说它是芳香的,有椒兰芬芷,沉檀脑麝,衣需香熏,被需香暖;又是审美的,有“焚香伴月”、“红袖添香”;它更是“究心”的,可通灵增慧,养性护心。

中国古代读书人一向以道德修行为上,美好的芳香之物可通圣德。

五 简述中国香文化发展历程中国香文化最早可追溯至史前6000多年的石器时代,它萌芽于远古祭祀之礼,起始于春秋佩香之德,成型于汉代和香之贵,成熟于盛唐用香之华,普及于两宋燃香之广,完善于明清品香之势,衰败于乱世征战之忧,回春于安定和谐之世。

周人升烟以祭天,称作“禋”或“禋祀”,以香沟通天地神灵。

春秋战国时期对香料植物有了直接的利用,焚烧(艾蒿)、佩带(兰),煮汤(兰、蕙)、熬膏(兰膏),并以香料(郁金)入酒。

古代用香有药用、祭祀庆典、薰衣、宴会、考场焚香案,用香木建筑等。

秦汉一统帝国,拓疆扩域,东南亚、南亚及欧洲的许多香料也传入中国。

“丝绸之路”为我们带来海外的丁香、安息香、乳香、龙涎香、南海的木本香料。

苏合香、鸡舌香、沉香、木香等在汉代都已成为王公贵族的炉中佳品。

汉代香品中第一次出现和香(一种像中医药方一样的香方),宫廷术士开始用多种香药根据阴阳五行和经络学说调配香方。

汉晋时期的香文化是“百姓敬鬼神,凭香烟缥缈;贵胄玉临风,赖香送温情。

”魏晋南北朝时,熏香在上层社会更为普遍。

同时,道教、佛教兴盛,两家都提倡用香。

隋唐时期经济繁荣,唐代皇帝大多信佛,以香供佛带来对大量香料的需求。

富贵的宋代,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都进入了一个高峰时期,文人雅士则多设香斋,不仅用香品香,还亲手制香,香事仪式已成为文人雅士的一种休闲活动。

品香与斗茶、插花、挂画并称为怡情养性的“四般闲事”。

这个时期,香文化也从皇宫内院、文人士大夫阶层走向普通百姓,不仅佛家、道家、儒家用香,香也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

明代,在继承和发展宋代香道精致熏香文化的同时,又与理学、佛学结合成了“坐香”与“课香”,成为丛林禅修与勘验学问的一门功课。

佛门与文人们纷纷营建香斋、静室与收藏宣德炉,一时成为时尚。

这一时期,线香开始广泛使用,并且形成了成熟的制作技术。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了许多制香方法,如书中所记:使用白芷、甘松、独活、丁香、藿香、角茴香、大黄、黄芩、柏木等为香末,加入榆皮面作糊和剂,可以做香“成条如线”。

这一制香方法的记载还是现存最早的关于线香的文字记录。

清代,“行香”已经深入日常生活之中,炉、瓶、盒三件一组的书斋、香案已成为文房清玩的典型陈设。

清末,随着国势衰退,士大夫与文人墨客们的精神生活趋于粗疏呆板,香学与诗词乐舞等纯粹的艺术形式一样,渐趋式微。

焚燃香料并感受其气味进而感悟人生的这门高雅活动,终于在清王朝的风雨飘摇中,火尽灰冷了,连治病用的香方,也大量丢失。

今天,除了烧香礼佛、佩带香包等用香方式因深入民间而得以沿存外,传统香学、文人雅士们仪规严格的品香仪式、治病方式渐已遗失,很多人甚至不知“香道”为何物,更不用说什么以香道来修身养性和治病了。

杜甫,画省香炉违伏枕,李商隐,j金蟾啮锁烧香入,辛弃疾,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消。

王维,妆成只是熏香坐。

古代熏香是把香料放入香炉中点燃,用它的香气来熏衣物。

香炉作成各种兽形,比如,瑞脑销金兽。

尚书省的官员在值宿时,有二侍女专门伏侍烧香。

一般士大夫和富贵人家也熏香,是当时的一种风气。

瑞脑,一种香料,金兽即是香炉。

瑞脑销金兽,是李清照词中的句子。

画省,就是尚书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1662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6
下一篇 2022-10-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