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孝

重孝,第1张

重孝 什么是重孝

“重孝”一词,中国人大约都知道什么意思。

比如父母去世,儿女为父母服丧,身穿丧服,就是所谓“重孝”在身。

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孝”又绝不仅仅指为父母服丧。

在古代,诸候为天子,臣子为君,妻妾为丈夫,长房长孙为祖父,都是所谓重丧。

要把这事讲明白,而是要讲讲中国古代的社会伦理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丧葬制度。

中国古代是家国同构的社会关系。

家庭是小国家,国家是大家庭。

所以,家庭是社会的核心。

而在家庭关系中,是以我(男性)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构建起社会伦理关系。

从我向上下向各数四代,称为九族,分别是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身、儿子、孙子、曾孙、玄孙。

这种以自我为中心上下垂直的血缘关系,称之为正支,以兄弟姐妹,形成的关系,称为旁支。

这种关系,北方人过年时供的族谱上,可以看的一清二楚。

古代宗法社会之下,人与人关系的远近,与血缘关系是息息相关的。

如果不明白这种关系,就会被认为不知远近,不知好歹。

丧葬制度的建立,体现的就是这种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关系。

亲人去世了,血缘关系近的,要服丧志哀,这是制度建立的第一个原因,除此之外,还牵扯到社会地位和财产的继承问题。

我们看电视剧中传统出殡的情节中,有孝子摔盆的环节,听人说,去世的人可能会有几个儿女,摔盆的人,是去世者生前房子的继承者。

简单的明白了上面这些,我们就可以看出,古代的丧葬制度,除了志哀以外,还有明确人伦和财产继承关系的法律宣示意味。

正是因此,古代丧葬制度在服饰设计上,充分体现了与死者关系的远近。

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形成了血缘关系“五服”制。

一提起这些,有些人立马会以封建落后视之,但是,我们现代婚姻法所禁止的近亲结婚规定,与古代的五服血亲制,是有明显的继承关系的。

“五服”,就是五种丧服。

人去世之后,按血亲的远近,可以穿五种服装志哀。

这五种服装的名称按从近到远分别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其中斩衰是丧服中最重的一种。

它是用粗麻布做成,不缝边,故成斩。

它的的材料是最差的,做功是最次的,以此表达孝子哀痛无心修饰之意。

齐衰之下,随着关系的越来越远,丧服的材料和做功越来越好,最好的是缌麻。

除了材料和做功上的差别,服丧时间上也有差别。

越靠前的,时间越长,越靠后的,时间越短。

斩衰的服丧时间为三年。

一般是子女为父母,古代臣子为君王也类似于伦理上的父子关系,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下,女子为丈夫也服斩衰。

齐衰和斩衰差不多。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规定。

都与社会伦理关系相关。

在清代,男子为妻子服齐衰,为庶母,为叔伯等都服齐衰。

时间也根据情况的不同,有所差别。

大功,是又次一级,比如父母为子女服丧。

用大功,侄子为姑姑服丧,也用大功。

同理,之下的小功及缌麻,是更远一层的亲缘关系。

从上边的简单介绍能够看出。

古代伦理关系,以血缘为核心。

以男性为中心。

现代丧葬习俗中,男尊女卑的观念已经被摒弃。

但血缘关系,还是最重要的。

上面这些讲明白之后。

我们就可以知道。

“重孝”不是一个绝对概念。

当一个人去世之后,他们亲属按血缘关系的关系服孝,关系越近的,孝越重,就是所谓的重孝。

一般而言,父母之丧,称为重孝,是对的。

下面是我在网上找到的《本宗九族服五服图》。

它从血亲的远近上归纳了应服丧服种类。

很直观。

有兴趣的可以做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看一看。

实用性已经不是很大了。

但是,其中的文化精神在今天仍然不过时。

十里的风俗不一般,在我们的家乡,重孝指父母亲去世,做儿女的为重孝者,戴重孝的人,头戴用白土布作的麻花状的帽子,帽子的前沿还要挂眼纱,身穿白布袄,腰缠粗蔴绳,白布裤子,鞋子上缝白布面。

我小时候时,礼节更繁琐,服重孝者,帽子、袄、裤、鞋都要穿戴三年,现在简单多了,死者入土后,发了三就脱掉了,但在逢七的日子还要去坟上烧在世时留下的被罩、衣物等时,还要穿孝服。

过了五七就告一个段落了。

人死后,在停灵期间,孝子就要轮流守夜,也叫守灵,一般都是男长子居多,长子有事,确实不能守灵,次子才能代之。

值到入土为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1712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6
下一篇 2022-10-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