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第1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吗?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上元二年之秋。

这一年的八月,秋雨很多,成都又是一个潮湿的地方,所以非常冷,加之风多,有一天大风忽起,把杜甫的茅草屋几乎给吹跑了,杜甫心情非常不好,因为,他从战乱之中,好不容易逃到成都,在朋友的帮助下才有了一间可以容身的茅屋,如今,如果,这间茅屋也没了,怎么度日啊!还能逃到什么地方呢!于是就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样一首,又有浪漫主义风格,又有写实主义特色的诗歌作品。

诗歌描写了风雨之中飘摇欲坠一间茅屋,和茅屋之中的主人又冷又饥的困苦心情,同时,也寄语像他一样的“寒士”,能够得到宽大房子的安居之想。

在这首诗中,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著名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忘我精神。

杜甫在诗中为贫穷者的呼喊,不知激励多少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对不平等社会的思考。

同时也为多少“寒士”送去了精神的温暖和慰藉。

只因为如此,这是杜甫流传比较广泛的一首名诗。

《唐诗三百首》里,就入选了这首诗,所以,很多人都知道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名诗。

那么,这首诗今天还有没有现实意义?当然有。

社会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富裕总是渐进的,那种一夜之间,人人都有好日子,人人都一样富裕和平等的思想,是非常不现实的空想主义。

例如,我们今天还有很多人需要脱贫致富。

中国虽然已经崛起,而没有脱贫的人数,还有将近一亿。

党的十九大把脱贫作为改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重中之重在奋斗。

这本身就是一种“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公共行动和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理想。

所以,我们学习杜甫在最困难的时候,心中也要有天下事,有人民事,这才是人民的诗人。

杜甫的诗不但是艺术,同时也是一种人格实践,这就是一个艺术家的伟大,这也是艺术的伟大。

当然,对杜甫这首诗的评价,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说,杜甫要“大庇”的是“寒士”,关键是“士”不是民,所以杜甫是有阶级局限的,而且,杜甫也不是喜欢人民的,例如杜甫的诗中就对一个抱走他家茅草的孩子,放不过去,那个抱走他家茅草的孩子,不是比杜甫更困难的人民吗,他怎么不给他一些茅草呢?这就是一种用自己的理解和现代的价值来评论古人了。

我们说,古代的阶级概念等级制度还是非常严格的,杜甫能够以最大的古代博爱,提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样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品质,已经非常了不起了,而且,杜甫的思想和品德,也是历代人民非常肯定的。

所以,杜甫的诗还有现实意义,杜甫的精神,是古代人民民主精华的体现。

值得我们学习继承。

文|江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这两句诗,小时候读,不过是无知无愁的了不起。

真正开始懂得它,却是从两只狗的身上。

最近一段时日有些失眠,尤其是风雨夜里。

我会想起两只狗,难以入眠,想着尽快睡着然后天亮醒来,好去看它们。

其中忧思与焦躁,胜过当年对最亲之人的牵念。

这是两只呆在宠物医院里的斑点狗,一胞所生,却存在明显的大小差异,医生说小的那只生过病才如此,但我觉得这根本不是真正原因。

有一次,我看到小斑点狗关在很小的笼子里,背佝偻着,根本没法站直。

回去路上,我想着这只小斑点狗,思绪渐飘渐远,想到出生之后两个月,我被寄放在镇上某户人家,祖母三天两头去探看。

有时候户主出门干活去了,她只能透过窗户看两眼,看到我被困得石膏人一样,放在床边一只大脚盆里,有时候会大哭,也没人管。

祖母看不下去,把我抱了回去。

有亲戚断言,她养不活我。

两只斑点狗关在两只笼内,没有多余的腾挪空间。

笼子放在院子空地上,顶部和四周当中的一面,用东西遮挡。

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它们只能呆在里面。

有吃的,吃点,没吃的,受着。

看不下去,将一只狗窝送过去,放进其中一只笼内,从院子角落翻出一面废弃的彩钢板,挡在笼子外面。

这样相当于筑起一面墙,不再四面透风。

每次去都会从早餐店要了食客吃剩的面条馄饨带去,让它俩饱餐一顿。

看到它俩狼吞虎咽,好像喂饱的是我自己。

大的那只每次看到我去,都会跳起来,两只前爪搭在我身上,咧嘴龇牙,鼻头打皱,不知道是否是高兴的表现。

有一次去,狗窝被医院负责人拿出来了,他说放在里面妨碍狗大小便,太脏。

他又像安慰我似的添了一句,大型犬不怕冷。

我当然愿意相信这一点,可是又不太能够相信,万一事实并非如此呢?上网百度,果然——斑点狗这种短毛狗耐热,但是怕冷。

那医生,良心真是大大滴坏。

买了塑料薄膜,给笼子两头遮起来,至少挡掉风雨。

但我又不能做太多,怕有越俎代庖的嫌疑——如果他绝不是有此种心思的人,心肠应该会更好些才是。

只要下着雨,就想到它俩可能就在风雨中瑟瑟,也许还饥寒交迫。

一想到这里,我就无法安心入眠,好像做错了什么,亏欠了什么。

世间悲难,眼不见心宁,天下四海,有太多阿猫阿狗在受难。

这两只狗,被我看到了,就没法再装作视而不见。

自欺,有时比欺人困难太多。

人生无奈,可是再无奈,还是能够选择。

狗才是真正的身不由己,从生到死,遭遇是好是坏,全靠凭命运。

遭遇不好,心有不甘,也无法反抗。

我不同情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只怜悯无法当家做主的猫与狗。

它们真是让我忧心。

想到它俩在黑夜中受冷风吹,我就有愧。

已沦落至此,只希望它们吃饱住暖。

所做的那点事,并非乐善好施,而是为了安自己的心。

说到底,不是为了狗暖和些,而是为了我自己好受些。

行道树头桂开二度,暗香幽幽。

傍晚的夜空堆棉扯絮,想象夜雨再落时,它们已有遮挡风雨的角落,我能够睡得比之前安稳些。

能力有限的时候,怜悯心太重,实在是折磨人的事。

心无挂碍,才是真福。

是从这里,我徒然想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写下这首诗作时,寄居在成都河边的一个茅草屋内。

有一天,山雨欲来,狂风大作,吹走了屋顶上很多茅草,吹得到处都是。

村里的孩童,抱走散落在地的茅草,占为己有,就像高速路上发生意外,一卡车橘子散落,被大人小孩哄抢一空,实在可恨。

杜甫抢不过他们,又喝止不住,只能眼睁睁站在秋风中,拄着拐杖哀叹。

世人慕名前往成都,只想品“杜甫草堂”的质朴诗意,却不易读出诗圣的悲惨人生。

那时,他已年老力衰,居住环境又那么恶劣:“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天冷了,被子却像铁一样,又冷又硬。

一下雨,屋内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

这是人呆的地方吗?孩子无所忧虑,照样入梦,还蹬掉被子,而杜甫,雨夜漫漫,难以挨到天明。

这种境遇下,他怀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的愿景。

自身都难保,还忧国忧民。

这种忧伤,我能懂得一点,可又不及——我在确保自身饱暖的前提下,在悲悯心的驱使下,愿意去考虑别人——好像狗狗挨饿受冻,我自身的饱暖就要打折扣似的;好像天下寒士都能欢颜,我自己的舒适就会加倍似的。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容易被忽略的一句,却比前一句更进一步。

杜甫默默期盼着,天下建盖很多坚固温暖的屋宇,让天下寒士都有一个安身之处。

那么,他自己就算冻死,也值得了。

杜甫是真的伟大,悲悯之上能够舍我的伟大。

伟大的人,也是伟大的文人。

一千多年过去,栉风沐雨,沧海桑田,天底下广厦已千千万万,“杜甫”早已雨打风吹去。

如果杜甫在世,仰望到处“突兀”,或许又要拄着拐杖,叹息一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1722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6
下一篇 2022-10-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