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这一运动,已经传承了2000多年,最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人发明了风筝。
但是古代的风筝,也是用来娱乐吗?并不全是。
古代最开始发明的风筝,是用来军事勘察,而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之下,最早在唐宋时期,才渐渐变成了一项老少咸宜的娱乐活动,这之间经历了很多关于风筝的改革工艺。
包括怎么制作风筝,怎么放风筝,怎么能让风筝飞得更高等等,都在历史上记录了下来,最终才形成了我们如今看到的样子,一起看看风筝的发展史吧。
风筝起源春秋战国时期,墨子发明了第一个风筝,用来军事勘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之前,就已经有了风筝的雏形。
那时的人们还并未给风筝做出定义,相传是通过一次远古部落扎的帐篷,偶然之间被风起来,呈现了在天空飞舞的景象。
这是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类似风筝的形状,这就是历史上关于风筝起源的“帐篷说”。
人们真正将风筝这一想象,做出实品,却是在20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墨子是春秋时期,非常有名的思想家、军事家。
墨家文化在那一时期,得到了大力发扬,墨子不但拥有先进的理论技术,在军事上的发明,也小有所成。
第一个发明风筝的人,就是墨子。
在《韩非子·外储说》中曾有记载墨子:“费时三年,以木制木鸢,飞升天空”。
这是正史上,第一次出现有关风筝的记录。
在春秋时期,风筝还被叫做“纸鸢”,就是从这里得来的称呼。
墨子做出风筝,最早用来军事勘察。
鲁班在墨子的基础上,也制作了功能近似的风筝。
《鸿书》上有记载:“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
”《渚宫旧事》中记载了鲁班制作风筝的历史:“尝为木鸢,乘之以窥宋城”。
鲁班是民间认为的木匠鼻祖,因此有些人会认为风筝是他发明的。
其实墨子发明风筝和鲁班相距时间不久。
而且二人制作风筝上有很多相似点,都是用在军事战斗之上。
秦汉时期,韩信制作了皮质风筝,用来军事干扰风筝从春秋时期发展到秦汉,用途没有发生改变,材料却得到了改进。
相传是刘邦手下的大将韩信,在与项羽的军队打仗的时候,制作了皮质的风筝,用来干扰项羽的大军。
项羽最后被刘邦大败逼到垓下的时候,项羽大军早已军心涣散,这场战争败局已定,战士们都在思念楚河那边的家人。
除了四面楚歌之外,韩信还利用皮质风筝放在天空之上,在风筝上绑好了哨子,发出的声音哀怨动听,引起了军士们的思乡情怯,为韩信打败项羽,奠定了基础。
除此之外,韩信还曾利用风筝来量测秦始皇地宫的距离,一举打入了秦国宫殿的内部,全靠风筝的作用。
高承在《事物纪原 卷八纸鸢》中有记载:俗谓之风筝,古今相传,云是韩信所作。
高祖之征陈郗也,信谋从中起,故作纸鸢放之,以量未央宫远近,欲以穿地隧入宫中也。
盖昔传如此,理或然矣。
直到汉朝末期,风筝还没有普及,只在史料上,有零星的记载,也都是用在军事作战上。
两晋南北朝时期,风筝的名字首次出现,用来通信风筝在之前的朝代里,一般被称作“木鸢”、“纸鸢”或者“纸鸦”。
风筝一词真正出现,其实是在五代时期。
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相传风筝和纸鸢是有区别的,人们粗浅的定义,就是风筝上会挂着竹笛,遇到风会发出声音,而纸鸢则没有竹笛,是无声的。
真正意义的风筝,是五代时期的李邺制作而成的,但在南朝末期,风筝在很多地方,仍然被叫做纸鸢。
当年梁武帝被叛军包围,前无退路,后有追兵,又无法向外通信带援军前来护驾,这个时候的风筝,就起了信鸽传信的作用。
在《独异志》中记载: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年),“侯景围台城,简女作纸鸢,飞空告急于外。
最后正是由于风筝的作用,援兵才及时赶到,缓解了反叛的危机。
风筝除了用来通信之外,在齐文宣帝时期,成为了一种惩罚的工具。
众所周知,历史上最别灭绝人性的朝代,就是北齐。
齐文宣帝高洋更是残暴无比,他命令工匠做成大的风筝,让死刑坐风筝,只要能够平安飞出城,就可以免除死罪。
高台非常之高,往往摔下来就必死无疑,因此这是以命相博。
唐宋时期,风筝才从军事转变为老少咸宜的娱乐活动在唐朝的前期,风筝还延续先前的通信作用。
在《新唐书田悦传》中有记载:张丕“急以纸为风鸢”,其上书有“三日不解,临名士且为悦食”之言,风鸢升空后“高百丈,过悦营上”,田悦命善射者射之,竟不能及,求救书终于由风筝送达援军,因而解围。
唐朝大将张丕被敌军包围,以风筝传信才及时等到了援军道来,化解了危机。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还能够读出别的信息。
在唐朝时期的风筝,已经改善了其骨架结构,变得更加轻盈,才能飞得很高,导致田悦“竟不能及”。
在盛唐时期,各种文化异常盛行,风筝也作为一种娱乐活动,得到了当时人民的喜爱。
元稹在《有鸟二十章 纸鸢》中写道:“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
“假势”,借用风力也。
唐朝最盛强的时候,四海番邦皆来朝拜,唐朝得到了空前的繁华和休养生息,百姓的日子过得也是滋润了许多。
风筝作为一种娱乐,渐渐开展了起来。
尤其是到了宋朝,宋徽宗也十分喜欢放风筝这项娱乐活动,他还编写了一部《宣和风筝谱》,古代的医学家也认为,放风筝可以调节体内热气。
李石在《续博物志》中记载:“春日放鸢(风筝),引线而上,令小儿张口而视,可以泄内热。
唐宋时期,举国上下,不论上流贵族,亦或贫民百姓,大家都沉浸在放风筝的喜悦之中。
元明清时期,是风筝发展的巅峰时期从唐宋之后,放风筝就彻底成为了民间的一种娱乐活动,在明朝的时候,也用来查看气象。
同时,这一时期的风筝的绑扎工艺、还有上面铺的材料,和图案都得到了空前的进步,在明清时期,留下了很多关于放风筝的书籍,像《蠡海集》等都对风筝的作用有详细的记录。
明朝时期,人们习惯在风筝上装设各种哨子。
又以竹芦贴簧,缚鹞子之背,因风气播响,曰‘鹞鞭’。
清朝时期,是风筝文化发展的巅峰时期。
郑板桥有诗曰:“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飞彩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清朝时期,风筝已经很普遍,在春天的时候,常常能看到男女一起放风筝,天空中全是风筝,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美不胜收。
也有封建迷信认为,放风筝是一种摆脱晦气的方式,人们通过把风筝放得越高越远,来获得福报。
在《红楼梦》中记载:“春日,把风筝放得很高,然后剪断引线,使其自行随风飘摇,晦气和痛苦也随之而去。
”这在现在看来,当然是无稽之谈,只是古人安慰自己的一种心理罢了。
但是在明清时期,放风筝的的确确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娱乐。
风筝发展至今,经过了漫长的2000多年历史,风筝的制作材料已经从纸变成了纤维,可以放得更高更远。
但是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太快了,以至于现在很难能看到有放风筝的人,这项文化,也渐渐湮灭在时代潮流之中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