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民国史学者、专栏作家王凯买办一词是葡萄牙语comprador的中文意译,所以有的书籍也直译为康白度。
中国国门被打开后,国外经营机构进入中国,这些外商为了经营方便,于是便找一些中国商人作为中间人,与中国人进行经营。
这些中间人就是买办,他们不属于任何一方,是独立的商人,靠挣取佣金为生。
因为要经常和外国人打交道,所以这些买办一般都会外语,或者在国外生活居住过。
晚清上海汇丰银行大楼随着时间推移,外商对中国的情况逐渐熟悉,为了减少费用,所以他们就直接与中国商人交易,原来的买办逐渐成为外商的雇员,称为洋行职员或者华人经理,类似于今天的外企白领。
有的买办利用学到的知识,自己开办工厂,火柴大王刘鸿生原来就是买办,后来成为著名的民族资本家。
买办阶层整体上收入颇高,在中国处于上流社会的地位,晚清民国期间有不少出名的人物,在此就不一一介绍了。
买办一词在新中国原来是个贬义词,特指那些依仗西方列强,帮助外国势力对中国实行经济侵略的中国人,虽然不是汉奸,但与汉奸也差不多。
人们印象中的买办其实这是对买办的误读,随着时代进步,史学界对买办的评价也发生了变化,从最初的彻底否定一直到今天的基本肯定。
实话实说,买办就是一些精明的中国商人,他们依靠自己的本事挣取外商的佣金,买办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让普通老百姓用上了廉价的商品。
谢谢邀请!“买办”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著名的名词,也称为“康白度”(葡萄牙语Comprador的音译),所指的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群体。
简单而言,就是一种一手托两家的特殊的中间人,类似于古代的牙行,又有些类似现在所说的职业经理人。
清代第一次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不允许外国商人直接在中国进行采买,必须通过中国制定的买办来办理这些事务。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允许西方洋行自行雇佣买办,这些受外国公司、洋行雇佣的中国人,既负责帮助外国人管理内部事务,也作为外国人的代表在中国市场进行采购、经销等活动。
因为买办熟悉中国社会的种种关系,又通外语,洋行非常乐于通过这些人来进行商业活动,清末著名的民族英雄,北洋海军“致远”舰舰长邓世昌的父亲,就是一名帮助洋行采买茶叶的买办。
随着这些活动的发展,有一些买办后来逐渐发展成不隶属于洋行的独立组织,类似于中间商,分别与买方、卖方交易,赚取中间差价。
在有关中国近代史的表述上,常常也把民国时代的政府形容为买办政府,意指其实际是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