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说明的是,东周政权在前256年灭亡,而秦统一则要到前221年,所以春秋战国的下限一般比东周王朝要长。
那么题干的“东周春秋和战国”就有问题,因为战国不完全属于东周。
我们就直接说“春秋和战国是怎么划分的?”春秋和战国的划分方式,因为是个价值判断而非事实判断,所以不同的学者会有不同的说法。
我们比较熟悉的教科书说法是春秋时期为前770年—前476年,战国时期为前475年—前221年。
教科书的说法来源于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中国史稿》的观点则渊源于《史记》中《十二诸侯年表》与《六国年表》的划分。
而太史公的主要考虑,则因为前476年/前475年为周元王元年,所以选择了这个较有象征性的年号。
除了这种最广泛的说法外,对于春秋时期的下限,古人也有不同的意见。
比如《左传》最后一年是前468年、《春秋大事表》最后一年是前481春秋绝笔、《左传纪事本末》最后一年是前473勾践灭吴、《左传事纬》最后一年是前453三家灭智。
对于战国的开始,比较代表性的则是《资治通鉴》的前403年说。
但是单从史料来看,春秋和战国也无法衔接上。
金景芳先生于1979年在《中国古代史分期商榷(下)》提出,以前453年作为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这可以说是目前最科学的观点。
第一,虽然《左传》最后一年是前468,《通鉴》第一年是前403,但是《左传》结尾补叙和《通鉴》开头插叙都提到了三家灭智,那么前453年这个时间正好把两部文献衔接起来;第二,三家灭智形成了晋国赵、韩、魏三家独大局面,而秦、楚、燕、齐国没有分裂(齐国为田氏一家独大),实际上奠定了战国七雄的基础。
感谢阅读!
在历史上而言,春秋时期划分的起点,特别简单,就是周平王东迁。
由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博美人一笑,最终导致自己身败名裂,西戎灭了西周,后来,周平王在自己的外公的帮助下,东迁,史称东周,周王朝的影响力大大降低,以前的王羲千里,也就是周王朝直接统治的土地有1000里地,结果因为这一次动乱。
所控制的土地大大降低,此时此刻,周王朝这个武林盟主的地位已经名存实亡,底下一帮有实力的小伙子开始互相掰腕子,比拼实力,也就开始了所谓的春秋争霸时代。
但是战国时代的开端,这一点是有争议的,实际上面。
司马迁是把三家分晋作为战国时代的开端,因为一般来说,说到战国时代的话就是战国七雄,齐楚韩魏赵燕秦,这个时代才刚刚开始出现,但是其中有一个国家,齐国这个国家有点特殊,齐国在三家分晋之后,他的国主仍然姓姜,姜子牙的姜,由于田氏太过于庞大,取代了姜姓,成为了齐国的王,在郑国时代末期,通常都是田齐代表着齐国势力,因此,也有很多人选择将田氏代齐作为。
战国时代的开端。
当然,战国时代结束的日期很明确,就是秦始皇一统六国,战国时代彻底结束。
有很多人就会问,春秋和战国,有什么不同?其实说到底还是周,这个以前的武林盟主在这其中扮演的地位。
春秋时代,诸国虽然你攻打我,我攻打你,但是大家都不敢僭越,在他们眼里,周王朝仍然还是独一无二的王,至少没人欺负周王朝,即便权力达到顶峰,也不敢称王,只敢称霸,霸者,依靠武力射服天下,无论是谁,都必须得像周王朝进贡。
但是到了战国时代,所有人都不把周王朝放在了眼里,首先就是韩国人率先发难,韩国在灭掉郑国以后,直接就开始了他欺负周王朝之旅,秦国在拿下宜阳,以后甚至秦武王直接举鼎已示天下,周王朝的威严荡然无存,诸侯之间相互称王,甚至再次以后,秦国和齐国一起称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