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结构示意图器官

人体结构示意图器官,第1张

人体结构示意图器官 《黄帝内经》成书那么早,怎么知道人体内部器官的?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学习中医都知道这本书。

《内经》大概成书在战国至秦汉时期,东汉至隋唐时期仍继续修订和补充。

《内经》之前其实传统医学就一直存在,内经是对之前的传统医学理论和经验进行整体归纳,在众多医学家的共同努力下,撰成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

《内经》包括《素问》与《灵枢》两大部分。

一、那时候就有人体解剖了吗?题主说内经中记载的伤肝、伤心、伤肺、伤肾等五脏六腑。

的确是一部分经过解剖而来的,但古代的解剖远不如现代医学解剖精细,这个学中医的都要承认。

那么题主可能会问,古代人就有人体解剖了吗?答案是肯定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灵枢》中原文记载: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

《灵枢》是《黄帝内经》的一部分,原文就记载了“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这就是最直接的证据,证明古人已经在进行人体解剖了。

而且中国传统医学早期的形成肯定离不开古人的人体解剖。

通过尸体解剖,古人不但了解了某些脏器的形态,而且还认织了它们的某些功能。

如通过对整个消化道的解剖观察,古人记载食道与肠道的长度比为1:35(现代解剖为1:37),胃容纳水谷“三斗五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胃肠道的消化功能及其对机体生命活动的意义。

在解剖方法的帮助下,《内经》提出了“心主身之血脉”的见解。

另外,通过解剖还发现了肺、脾肝、肾、膀胱、胆、脑、女子胞等脏器及其各自所处的位置、相互连接的情况和与外在器官的联系,如认识到肺主呼吸,外通于喉、鼻等。

纵观世界史来看,中国古人在当时的解剖知识居世界领先地位,这个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中医人整体说解剖是“西医”,也就是现代医学。

下面回到题主第二个问题,古人们如何得知呢?二、古人们如何得知呢?虽然当时中国古人已经开始解剖,但当时的解剖技术和单纯的解剖认识深度远不及现代。

因此古人依靠当时的人体解剖得到的知识,显然远不能解释当时医疗实践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也不可能对更为复杂的生命现象如思维、情绪等作出明确的说明,更不可能将经验上升为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

我们先暂时把古人解剖作为直接观察。

由于不能完全解释,古人只得寻找另外的方法,那就是整体观的形成。

由于当时技术和社会知识,古人并没有形成现代医学理论,而是形成了以人体解剖为基础形成的五脏六腑,经络等整体观。

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医理论体系。

这种体系的形成不是瓶口捏造的,是古人根据当时解剖和治疗经验形成的一整套理论体系。

三、小结很多人,包括中医人本身都会认为中国传统医学没有解剖,其实不然,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绝对少不了古人的解剖。

作为后世学习中医的人,在学习传统医学的同时,一定不要把古人总结的五脏六腑和现代医学的心脏、脾脏、肾脏等完全混为一谈。

虽说字是一样的,但是代表的含义是不同的。

而且也希望现代中医人不要完全摒弃现代医学。

汲取一切有利于患者的经验才是正道!

《黄帝内经》并没有具体的成书年代,目前大家一致认为它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但是这仅仅只是猜测而已,并没有力的佐证说明《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不仅仅是《黄帝内经》,还有其它书籍如《易经》、《山海经》等,都没有明确的成书年份。

从个人观点出发,我个人不认为《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时期,原因很简单。

虽然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有识之士可以在列国游历而不受约束;但如此庞大的书籍内容,并不是一个人的能力所能达到的,它必须要有一定的团队才能完成。

然而,我们目前无论是从正史还是野史当中,根本没有发现关于《黄帝内经》成书的记载。

试想一下,如此庞大的医学典籍著作,竟然没有一个文字的记载,这点就足以证明该书的成书时间是个迷。

至于说《黄帝内经》是如何知道人体器官的,这点并不奇怪。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远古时期以至于现代,人的生老病死是无法逃避的。

如果按照我上述的个人观点,那么《黄帝内经》里面关于解剖的记载,或许是更加神秘,很有可能追溯到更早的年代。

因此不能往下判断。

只能说的是,在发现《黄帝内经》之后的几千年里,我们丢失了里面太多的东西,例如解剖学。

这个和后世几千年的文化有关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1958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6
下一篇 2022-10-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