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类的脂肪含量排名

肉类的脂肪含量排名,第1张

肉类的脂肪含量排名 作为繁殖能力强且肉脂肪含量低的较为健康的兔肉,为什么没有被广泛的作为主要肉食

在所有的家养动物中,家兔的繁殖能力甚至超过了以繁殖能力强著称的猪,一只家兔从出生到有生育能力仅需要6个月左右,而且兔子的妊娠期平均只有31天,这样一只雌兔一年可以繁殖6次左右,一次最多8只。

正是因为这样,在澳大利亚的24只兔子才在60余年的时间内发展成为了百亿兔子“大军”。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兔子的繁殖能力很强,而且其肉质也能被广泛地接受,为什么没有作为人类的主要肉食来源?我们一起来聊一下这个有意思的问题。

(建议不要空腹或者晚上观看~)我们在开始时,之所以用家兔与澳大利亚的兔子作对比,是因为家兔是由穴兔驯化而来的,而在澳大利亚泛滥的也是穴兔。

穴兔与我们常说的野兔是同科不同属的动物,所以家兔不是野兔驯化而来的,不要混为一谈。

基于这个前提,我们再从四个角度来探讨一下兔子没有作为人类主要肉食来源的原因口味想要成为人类的主要肉食来源,这种动物的肉必须能够符合大多数人的口味,最起码的是简单的烹饪就能迸发出食欲的肉。

而作为人类主要肉食来源的猪和牛,它们都具备这些特点,比如猪肉无论是煎炒烹炸,都能满足大多数人对肉的想象,即使是什么都不加,一串烤五花肉也能吃的满嘴流油,牛肉也是如此,即使不腌制,牛肉只需要一烤就能征服许多人的味蕾。

而兔子就不同了,不知道小伙伴们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我们去餐馆只要是关于兔子的菜,都是重料的,比如麻辣兔头、香辣兔,即使搞个清炖,也得事先的用料酒、葱姜花椒等腌制才可以。

这是因为兔子有一种其独有的腥味,需要一些大料来将这种味道拿掉,才好吃。

这样一方面比较费时间(同样一份猪肉、一份牛肉、一份兔肉,谁先吃上肉?),一方面比较考验个人的厨艺。

在我国还好说,毕竟我国有几千年的烹饪文化,对付一只兔子还是相对轻松的,但是到了国外,没有一定的厨艺,兔子即便是做熟也不好吃。

因此,兔子没有作为人类主要的肉食来源口味和上手的难易度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

“先入为主”说完了吃,我们收起口水,干点科普该干的事哈。

“先入为主”与动物的驯化的时间有很大的关系。

人类的演化史虽然有几百万年,但是人类对动物的驯化史却只有短短的不足2万年,在所有动物中,最先被驯化的是狼,也就是狗,时间大约在1.5-1.7万年前,那个时候人类处于中石器时代,只有组合的石器工具,捕猎的能力较差,所以当时的狗成为了人类捕猎的好帮手。

随着演化的推荐,以及狗的助力,人类的地位逐渐的提升。

到了距今1.3-1.2万年,作为保暖工具和肉食来源的绵羊和山羊先后被驯化成功了。

可能羊肉的膻味不能被大多数人接受,所以到了距今约1.1万年前,猪成功地被驯化了。

此时,人类逐渐的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有了农作物的种植,粮食算是逐渐有了保障,而杂食性的猪,食性也逐渐的变为流质的素食。

有了驯化狗、羊以及猪的经验,再加上农业的需求,牛这个劳作型动物在距今约1万年前被驯化了。

之后,人类又先后驯化了猫(农业时代老鼠向人类居住地聚集,灭鼠能手的猫被驯化)、鸡、瘤牛、驴、家鸭、水牛、马、骆驼、牦牛、蜜蜂等等,进一步充盈了人类的蛋白质来源,此时已经来到了4000年前了。

小伙伴可能也发现了,到了现在都没有发现兔子的身影,没错,兔子的驯化比以上这些动物都要晚,大约在距今3600年前的欧洲。

(下图为野生的穴兔)此时,人类已经驯化了足够多的动物,而且从猪牛驯化到兔子驯化,中间相差了6000多年,在这期间,人类相对稳定的肉食偏好已经形成了,其他的肉食除非特别好,不然很难取代猪、牛,所以,先入为主,也是兔子无法成为人类主要肉食来源的主要原因之一。

养殖难易度一种动物想要推广开来,必须具备一个重要的因素:容易养殖。

我们这里说得容易养殖是指个人容易养殖,而个人容易养殖要考虑一个因素:好养。

我们以猪、牛为例,猪是杂食性动物,吃什么都可以,牛是食草动物,它是干草、新鲜的草都可以,这样储备下一些农作物的秸秆就能解决了喂养的问题。

但是,兔子不同了,它除了吃现成的兔饲料外,主要以新鲜的草料为食,这样人要养兔子还得给它每天去准备新鲜的草料,相对来说比较的麻烦。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兔子没有其他的家畜好养活。

除此之外,动物的繁殖能力太强了也是一种负担,大多数的家养动物,一年只生一胎(家禽的蛋捡走就完事了),这样人只需要在一年的某个较短的时间关注一下要繁殖的动物即可(包括帮忙照顾一下刚出生的幼崽)。

但是,兔子一年能生好几窝,这样人也没有过多的精力去照顾如此多的兔子。

况且兔子擅长挖洞,也会认家,所以只能笼养,一旦跑掉就很难找回来了。

因此,繁殖能力太强、对食物的挑剔性造成了个人养殖相对较难,也是它很难被普及的原因。

体型限制想要吃肉就要屠宰这种动物,虽然兔子很好屠宰,但是它毕竟体型较小,肉有限,屠宰一群兔子的肉产量还不如一头猪来得多,而花费的时间不比屠宰一头猪短。

所以,较小的体型注定兔子也不会成为人类的主要肉食来源。

总结兔子虽然是繁殖能力最强的家养动物,但是它们驯化时间较短、体型较小、养殖较为复杂以及比较吃技术(烹饪)等缺点,让它们只能是作为一种辅助的肉食,不可能代替猪、牛、羊等动物成为人类主要的肉食来源。

如果我们仅仅认为一种肉类营养价值高,就理所当然会成为人类的主要肉食,或者只是因为某种肉类的口味不怎么样,就认为这是它不能成为主要肉食的原因,那么就是将问题看得过于简单了。

兔肉没能成为人类的主要肉食来源之一,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这里不妨做一个简单的讨论。

兔肉的营养价值如何?每100克兔肉:热量102千卡,胆固醇59毫克,蛋白质19.7克,脂肪2.2克,碳水化合物0.9克。

每100克牛肉:热量125千卡,胆固醇84毫克,蛋白质19.9克,脂肪4.2克,碳水化合物2.2克。

每100克鸡肉:热量167千卡,胆固醇106毫克,蛋白质19.3克,脂肪9.4克,碳水化合物1.3克。

每100克猪肉:热量395千卡,胆固醇80毫克,蛋白质13.2克,脂肪37克,碳水化合物2.4克。

从上述几个主要营养指标来看,兔肉和牛肉不相上下,更优于鸡肉和猪肉。

如果你是一个增肌、减脂的健身者,那么兔肉在营养价值的层面,绝对是最佳选择之一。

但是,营养价值并不是决定“哪种食物会成为我们主要肉食”的唯一因素。

世界上的飞禽走兽、繁花异草千千万,能够真正成为人类主要肉食来源的,并不多。

包括兔肉在内的大多数动植物,都不可能成为人类的主要食物,这当然涉及众多原因。

下面的看法,只是御行君的一家之言,供诸位看官参考吧!原因1:兔肉未能成为主要肉食,可能是人类对于主要肉食来源长期选择的结果。

人类对于主食的选择,受到自然规律的影响,也有其内在逻辑。

美国学者贾雷德在其所著的《q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一书中,对这种选择进行了解释。

牛羊猪,作为人类主要的肉食来源,大多都是食草性动物,或者是杂食性动物。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养殖肉食类动物的成本更高。

肉食类动物需要吃草食类动物,人类必须为它们提供草食类动物,这样养殖成本就上去了,还不如直接养殖草食性动物。

此外,养殖草食性动物,还要考虑到圈养动物的性格特点。

比如,羚羊的性格就比较敏感,即便圈养,也更容易产生惊扰、逃逸等情况。

但是牛羊猪经过人类圈养后,大都变得性情温顺,便于养殖。

第三,人类在选择肉食性食物时,可能还需要考虑出肉率。

同样是抓一个动物或养一个动物,当然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肉食量。

而最初野生兔子的出肉量可能并不高。

从上述三个选择条件来看,兔子在最初的人类肉食备选清单上,排名肯定不够靠前。

原因2:兔子的养殖成本和收益,不如牛羊猪等主要肉食。

首先是出肉率问题。

御行君查了一下当前主要肉食动物的出肉率,如下:猪的出肉率约在70%~80%,牛的出肉率约在35%~50%,羊的出肉率在40%~55%左右。

兔子的出肉率是多少呢?现在专门培育的肉用兔,也可以达到40%~50%。

但不少有过养兔经验的人认为,兔子的出肉率会远低于牛羊猪。

另外,兔子的内脏也并不为大多数人喜欢食用,这就进一步降低了兔肉的食用程度。

其次是养殖的难度问题。

相比于牛羊猪,兔子的养殖过程可能需要更为精细,比如兔子吃了沾水的猪草,很容易拉肚子,甚至因此横死。

第三是市场规模的问题。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2018年,中国的猪肉产量是5400万吨,同时我国还要从国外再进口猪肉。

而2014年时的一个统计数据是,全世界兔肉总产量也仅有200万吨。

2012年,中国人均兔肉消费量不到0.4公斤。

而2018年中国人均猪肉消费量是40公斤,2019年中国人牛肉年均消费量是5.95公斤,羊肉人均消费量是3.76公斤。

可见,免肉和猪肉等主要肉食的市场规模差距非常悬殊。

市场规模偏小,也进一步限制了兔肉的商业生产,因为市场吸引力不够。

原因3:受传统饮食观念的影响。

兔肉,没能成为主要食肉,也和文化传统有关。

比如在我国,兔肉消费主要集中在四川、重庆和贵州等地。

麻辣兔头、兔肉火锅,在四川是有名的菜肴。

但在中国其他地区,可能就不怎么受人欢迎了,顶多处于“吃不吃两可”的状态。

在中国南方的有些地方,甚至还流传着“妇女不适合吃兔肉”的说法,理由是“兔肉影响生育”,生孩子会长“兔子嘴”(也就是唇腭裂)。

在江浙沪一带,喜食兔肉的人就更少了。

当然,消费者在购买肉食时,还会考虑价格问题。

一斤牛肉约在50~60元,羊肉约在80元,猪肉约在40元,而兔肉则要达到80多元。

一种不普及的肉食,要价还更高,当然更不利于它走上人们的餐桌。

最后,我们会谈到口味问题。

有些人认为兔肉口味不佳,但也有人认为兔肉更为鲜嫩,各有不同。

由于兔肉的不普及性,大多数家庭也不擅长兔肉的烹饪,这又进一步降低了兔肉的吸引力。

但御行君认为,总体上,兔肉的口味并不构成其“未成为主要肉食”的主要原因,顶多算是一个次要原因。

饮食传统、市场规模和人类长期选择的结果,才是造成兔肉未成为人类主要肉食的原因。

或许,对于兔子们来说,这算是它们的幸运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1985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6
下一篇 2022-10-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