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缅甸国内的排印运动达到了高潮,当时有30多万在缅甸的印度侨民被赶走,资产也被缅甸政府没收。
自此缅甸与印度之间的关系一直不愠不火,尽管印度一再拉拢缅甸,但是缅甸方面的戒备心没那么容易消除。
缅甸印度裔殖民时期印缅关系作为印度的邻国,缅甸很早就跟印度有交流,目前缅甸人信奉的佛教,就是从印度传入缅甸的。
到了近代以来,印度首先被英国殖民,并成为英国进攻东南亚的跳板。
从1823年到1885年,英国不断从印度方向进攻缅甸,经过三次大规模的英缅战争后,英国人终于征服了缅甸,并把缅甸并入了英属印度,缅甸自此成为英属印度一个省。
当时的英属印度包括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缅甸,由于在殖民缅甸的过程中遭到了缅甸人激烈的抵抗,所以英国人不太放心。
为了统治好缅甸,英国把大量的印度人和孟加拉人带到了缅甸,这些人担任了公务员,工程师,驻军士兵的工作。
到1931年时,印度人已占据缅甸总人口的7%,当时仰光的人口是40万,其中印度人就有21万之多。
鉴于印度人充当着英国殖民者帮凶的角色,再加上一些印度人在缅甸放高利贷,这激起了缅甸人的反抗,并最终爆发了1930年5月的首次排印运动,当时有几百印度人死于冲突。
到了1937年,英国人为了分化统治,就把缅甸从英属印度划走,自此印度人无法随意到缅甸,这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印度移民的继续涌入。
由此可以看出,英属印度时期,虽然同在一个屋檐下,但是一方面印缅两国的宗教文化差异很大,导致彼此没有太多好感;另一方面印度的移民作为统治阶级,在缅甸树立了不好的形象,也影响了两国关系。
后来的二战中,缅甸还借助日本人的势力,把英国人和一些印度人从缅甸赶走,这时候印缅关系自然也好不到哪去。
英国殖民时期的缅甸独立后的渐行渐远印度的开国领导人尼赫鲁有一个“大印度联邦“的构想,当时设想是包括英国在南亚所有殖民地,都要加入这个联邦,英属缅甸也在计划内。
而缅甸方面自然是不同意的,眼瞅着印度移民在缅甸的所作所为,缅甸人本来就没啥好感。
再加上印度人口多,如果加入了这么个国家,缅甸人的话语权会降低,还不如自己单过,何况缅甸历史上也曾经辉煌过。
在缅甸独立以后,凭借着产粮地和资源的优势,一度过得很不错。
而印度方面也没闲着,除了日常怼自己的老对手巴基斯坦外,还逐渐吞并锡金,控制不丹这些小国。
这一切都被缅甸看在眼里,缅甸方面很清楚印度的野心。
尤其在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印度轻易地控制了孟加拉国,并导致大量的孟加拉难民涌入缅甸,难民跟缅甸境内的罗兴亚人合流,造成了今日的罗兴亚人问题,所以缅甸对印度是非常忌惮和不满的。
从1948年到1962年的这段时间里,印度缅甸方面是互有合作,双方也搁置了一些争议。
1962年后,缅甸方面也改善了与中国的关系,这时候印度很不满,他们一向认为缅甸应该唯自己马首是瞻的。
在1964年的排印高潮中,尽管自己受气了,但是为了拉拢缅甸对抗中国,印度也只能忍气吞声,不敢跟缅甸翻脸。
印缅关系最差的时间点是1988年,当时印度大力支持以昂山素季为首的反对派,后来甚至因此跟缅甸断交,直到1993年才恢复外交关系。
拉拢缅甸后,一方面可以稳定印度的东北部边境,减少那里分离主义倾向;另一方面可以让缅甸跟自己一起对抗中国,甚至成为印度经略东南亚的跳板,所以印度在各方面积极发展跟印度的关系。
但是缅甸对印度的目的也是心知肚明,他们一方面需要印度的援助,一方面又不想被印度控制,所以若即若离。
印度总理访问缅甸现阶段的边境争议虽然按照印度的说法,双方早在1967年就签订了《印缅边界协定》,但是和缅甸接壤的曼尼普尔邦地区还有很多地区没有明确边界线。
经常有印度媒体报道曼尼普尔邦地区的界碑被缅甸“破坏”,有触发印缅边境争端可能。
但是印度政府对此却很低调,他们一再强调印缅的边界问题解决了,没有异议,其实就是想息事宁人,不愿得罪缅甸。
印度东北部几个邦的人种和宗教信仰跟主体印度人种差异很大,反倒是跟缅甸接近,因而一直有独立的倾向。
而且这几个邦有很多反印度政府武装,经常活跃在印缅边境,时不时出来袭击一下印度军队。
为了打击这些势力,印军经常越界进入缅甸行动,例如2015年6月,一队70多人的印军就空降缅甸境内,跟曼尼普尔邦梅泰族革命组织交火。
一旦印度军队越界,缅甸方面就很紧张,经常调动缅军到边境地区增强防备,毕竟谁也不知道印军会不会趁火打劫,或者赖在缅甸不走。
印度为了得到缅甸的支持,经常口头承诺援助缅甸,例如在2010年,向缅甸铁路提供6000万美元的贷款,还有10亿美元投资开发缅甸的天然气。
但是印度的效率低下,很多口头上的援助,并没有及时到位。
在领海方面,靠近缅甸的安达曼群岛被印度控制,并在岛上建有军事基地。
加上印度本土的威慑,印度从东西两个方向发力,几乎可以控制孟加拉湾,把握住缅甸通向外界的海上道路。
实际上1971年,印度海军曾经封锁孟加拉湾,这让缅甸和孟加拉国有很大的戒心,一旦被印度封锁了海上通道,后果还是很严重的。
安达曼尼科巴群岛示意图总结目前印度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防备巴基斯坦和中国上面,因此需要拉拢缅甸来稳定自己的东北部,缅甸方面也是深知这一点。
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看,印度表现出的咄咄逼人,让缅甸深感不安的,所以对这个邻居尽量保持距离,而避免被控制影响。
印度也需要缅甸的支持,所以多缅甸也是予取予求,尽量淡化双方的边界冲突。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印度和缅甸的关系会一直维持若即若离的状态。
虽然印度一直在尝试拉拢,但是缅甸也知道,必须要拉上其他的强国介入,才能够维持地区的平衡,否则一家独大的印度,对缅甸来说不是好事情。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狭长的西里古里走廊连接着印度本土和印度东北部的6个邦。
这6个邦分别是阿萨姆邦、梅加拉亚邦、曼尼普尔邦、米佐拉姆邦、那加兰邦和特里普拉邦,与中国、不丹、缅甸、孟加拉国四国接壤。
和印度本土以雅利安人种后裔为主的人口结构不同:东北各邦的居民主要是藏缅语族的人群。
东北各邦的居民普遍有典型的黄种人特征,其祖先大多来自缅甸、泰国以及中国云南等地。
印度东北六邦中的那加兰邦、曼尼普尔邦和米佐拉姆邦都与缅甸接壤。
历史上这三个邦都属于阿萨姆邦,印度独立后把这三个邦从阿萨姆邦分了出来。
印度尽管号称文明古国,然而在英国人到来之前的印度不过是由一个个土邦组成的一片散沙:雅利安人、马其顿人、突厥人等外来征服者一波接一波来到印度,千百年来印度人似乎已习惯了这种不同的征服者的统治。
统一的印度民族这一概念始终未能在他们的脑海中生根发芽。
所以“印度”一词在古代更多是指一种地理文化概念,而从来都不是指的一个统一的国家。
印度作为一个国家其实是由英国殖民者所塑造出来的,而阿萨姆邦恰恰是在这一过程中被纳入英属印度的,在此之前阿萨姆地区有着和印度完全不同的历史文化。
早在石器时代早期阿萨姆地区就已有人类居住。
这些阿萨姆地区最早的原住民主要属于原始澳大利亚人种、达罗毗荼人种。
从公元前10世纪起黄种人不断穿越东部的山口来到这片土地。
公元1228年生活在如今缅甸东北部、中国云南一带的傣族来到阿萨姆后建立了阿洪王朝(又称阿萨姆王国或阿豪马王国)。
随着阿豪马王朝的实力日渐强大起来以后就被统治德里的莫卧儿王朝视为挑战。
莫卧儿王朝曾先后17次派兵征讨阿豪马王朝。
傣族军队在拉其特·巴尔普坎将军的率领下一次次挫败了莫卧儿王朝的进攻,然而与莫卧儿王朝长年累月的战争削弱了阿豪马王朝的国力。
18世纪八十年代阿豪马王朝爆发了毗湿奴派信徒举行的起义,与此同时统治集团内部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宫廷政变。
阿豪马王朝的内忧最终引来了外患,不过这次的入侵者不再是西边的莫卧儿王朝:这次缅甸贡榜王朝趁机从东部边境侵入了阿萨姆。
在此后的四十年左右的时间里阿萨姆地区成为了缅甸领土,直到1826年才被英国殖民者划入英属印度。
缅甸很早就和中、印这两个邻国有交流,不过英国殖民者的到来对未来的印缅关系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早在汉代就已形成了由四川地区通往如今缅甸、印度境内的蜀身毒道:这条古道从成都出发,一路经行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十多个州县,从腾冲进入缅甸抵达印度次大陆。
当时罗马、波斯等国的商人抵达印度后会向东通过缅甸沿伊洛瓦底江到达蜀汉治理下的云南永昌郡。
由此可见缅甸很早就已开始充当中国、印度以及东南亚各国之间沟通交流的中介桥梁,而在这一过程中缅甸也不可避免会同时受到中、印两个邻国的影响。
目前缅甸人所信奉的上座部佛教就是从印度直接传入缅甸的,这和朝鲜半岛、日本等地经由中国中转后传入的汉传佛教是不同的。
相比之下古代缅甸与中国的联系比和印度的更多。
缅甸在地理上并不属于南亚板块,而是属于东南亚板块。
公元801年如今缅甸境内的骠国君主遣使向中国唐朝献其国乐。
明代一度曾在如今缅甸境内设缅甸宣慰使司进行管辖。
后来缅甸在发展成为独立国家之后仍向中国称臣朝贡。
在清代的典章资料中将缅甸列为藩属国之一。
从1531年东吁王朝立国起缅甸迅速扩张成为东南亚最强大的国家。
东吁王朝不仅统一了原本四分五裂的缅甸,还向东一度征服暹罗(今泰国)、老挝,向北与中国明朝争夺云南边境的少数民族土司政权,甚至试图沿安达曼海东岸南下将马来半岛收入囊中。
1752年立国的贡榜王朝延续了东吁王朝的扩张政策:贡榜王朝于1767年攻克暹罗王都。
此后贡榜王朝侵入掸邦和老挝王国,还向西攻打了阿萨姆地区。
进入19世纪后四面扩张的缅甸贡榜王朝遇到了一个大敌。
这时位于缅甸西部的印度已被英国征服。
英国的下一步目标是打通印度与马来半岛英属殖民地的联系,与此同时英国还希望打通从西南方向入侵中国的通道。
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就有必要把缅甸纳入英国的殖民体系。
1824年至1885年期间占领印度的英国人先后发动了三次入侵缅甸的战争。
这时的缅甸尽管是东南亚最强大的国家,但面对已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仍是脆弱的。
第一次英缅战争后英国取得了缅甸沿海的阿拉干和丹那沙林两省。
第二次英缅战争后英国强占了整个下缅甸。
第三次英缅战争后缅甸于1886年1月1日被并入英属印度。
清政府在事后与英国签订的《中英会议缅甸条款》中承认英国对缅甸有支配权,但缅甸仍对中国照惯例每十年朝贡一次。
1894年清政府在与英国签订的《中英滇缅商务条款》中声明放弃对缅甸的宗主权。
印度正如上文所说是由英国殖民者所塑造出来的一个国家,而古代的印度只是一个地理文化上的区域而已。
印度最早的民族主义者正是在英式教育下培养出来的。
印度独立之后的首任总理尼赫鲁就曾公开说过:“我在精神上与其说是一个印度人,不如说更像一个英国人”。
独立后的印度领导层在思想几乎都有明显的英国色彩,所以印度自独立以来就始终以大英帝国在南亚的殖民遗产继承者自居。
1947年刚独立的印度就迫不及待与锡金签订了《维持现状协定》,从而继承了英国向锡金派驻专员的权利。
1949年印度又通过缔结《永久和平与友好条约》的形式继承了当年英国对不丹所享有的“指导、保护”的特殊权利。
印度还要求继承英国殖民政府非法划定的麦克马洪线,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地区大打出手,1987年到1990年期间印度又出兵干涉斯里兰卡内战》........印度这种咄咄逼人的扩张主义国策使其与几乎所有邻国均存在一定的领土争端和边境冲突。
既然印度以英国殖民遗产的继承者自居,那么印度似乎没理由会对缅甸网开一面。
英国当初对尼泊尔、锡金、不丹三国的殖民采取的是保护国模式:这三国在内政外交上受英国“保护”和控制,但在形式上仍保留本国政府。
英国由始至终也没把这三个喜马拉雅山地小国并入英属印度。
当时被称为锡兰的斯里兰卡和这三国一样受英属印度政府托管,但斯里兰卡同样未曾被并入过英属印度殖民地。
印度在独立后连这几个从未被并入过英属印度的国家的主意都要打,那么就更没理由会放过曾被并入英属印度的缅甸了。
然而缅甸被并入英属印度完全就是英国殖民者外力干预下结果。
缅甸和印度在人种、语言、宗教、历史文化更方面都显得格格不入。
自从缅甸被并入英属印度起缅甸人和印度人就不断发生摩擦。
英国殖民时期印度移民大量涌入缅甸,因此抢走了不少当地人的饭碗。
1930年缅甸爆发了反印度人的暴动,与此同时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正如火如荼,英国为尽可能降低风险就在1937年将缅甸从英属印度,缅甸就此成为直接受英国统治的英属缅甸。
如今被缅甸人誉为国父的德钦昂山在1940年同日本特务机关取得联系。
1941年12月27日德钦昂山组建了缅甸独立军,在接受日本的武装后潜回缅甸与英军作战。
正是在德钦昂山组建的缅甸独立军的协助下日军得以于1942年3月8日击败英军并顺利攻克仰光。
同年3月至8月间德钦昂山领导的武装又协助日军击败了中国远征军。
日本占领缅甸后成立了以巴莫为首的傀儡政权。
德钦昂山在这一政权中出任国防部长的要职并组织了缅甸独立义勇军。
这时的缅甸在日军支持下宣布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然而名义上独立的缅甸实际上处于日军的占领控制之下。
1944年8月4日至7日眼看日军大势已去的德钦昂山与缅共代表德钦索、德钦丹东、德钦巴罕会谈后成立反法西斯同盟(后改名为反法西斯人民自由联盟)并秘密联络了在印度的英国当局寻求支持。
1945年3月27日昂山领导的武装在英国的支持下倒戈向日军发动了袭击。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英国势力试图卷土重来,然而这时英国的殖民体系已在战争中被破坏殆尽。
二战结束后几乎所有殖民地都爆发了不同程度的独立运动。
1947年6月英国提出的《蒙巴顿方案》将英属印度根据宗教信仰划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独立国家。
本来按说缅甸早在1937年就已从英属印度划出去了,然而印度却想让缅甸成为印度的一部分,不过印度的这一想法遭到缅甸方面的坚决抵制。
当时的缅甸领导人吴努经过与英国和印度的斡旋达成了使英国、印度认可缅甸独立的协议。
印度和缅甸各自独立以后困扰两国关系最大的症结就是印度那种以英国殖民遗产继承者自居的心态。
印度独立以来不仅常与老对手巴基斯坦爆发边境冲突,而且吞并了锡金、控制了不丹、干涉过斯里兰卡内战......这一切都被缅甸看在眼里,所以缅甸在潜意识深处对印度是有所提防的。
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导致大量的孟加拉难民涌入缅甸。
这些难民同缅甸境内的罗兴亚人合流造成了今日的罗兴亚人问题,所以缅甸在这个问题上对印度也是存在不满情绪的。
1964年缅甸国内的排印运动达到高潮:当时有30多万在缅甸的印度侨民被赶走,印度侨民在缅甸的资产也被缅甸政府没收。
1988年印度甚至一度和缅甸断交,直到1993年两国才恢复了外交关系。
从此以后缅甸和印度的关系一直不愠不火。
尽管印度方面强调双方早在1967年就签订了《印缅边界协定》,但实际上印度和缅甸接壤的曼尼普尔邦地区至今还有很多地区没明确的边界线。
常有印度媒体报道曼尼普尔邦地区的界碑被缅甸“破坏”,但印度政府对此的反应一向低调。
印度方面一再强调印缅边界的问题解决了,如今印度和缅甸都对边界现状没异议。
这其实更多是为了息事宁人。
印度在南亚区域内与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等邻国均存在一定的纠葛,相比之下对位于东南亚板块的缅甸则多少有些鞭长莫及。
在这种形势下印度也不愿再过多树敌,所以多年来印度始终致力于缓和与缅甸的关系。
印度曾搞出一个耗资4.84亿美元的“卡拉丹多式联运项目”:内容包括将印度东部的加尔各答海港与缅甸若开邦的实兑海港连接起来。
此外印度还提出了被称为“东西经济走廊”的印度-缅甸-泰国三边公路计划:这是一条3200公里长的公路,将通过缅甸连接印度的莫雷和泰国的梅索,印度试图以此计划扩大自己对东盟的影响力。
印度最为关切的还是印度东北部分离主义问题:印度东北几个邦的人种和宗教信仰和印度本土差异巨大,反而倒是和缅甸相对较为接近。
当然这并不是说这几个邦的居民都是缅甸后裔。
曼尼普尔邦的居民自认为是华人后裔,而历史上的阿萨姆地区则是以傣族人口为主。
阿萨姆、曼尼普尔都曾建立过自己的国家。
历史上这一地区既不属于印度,也同样并不属于缅甸。
缅甸只是在18世纪一度统治过这一地区大约四十年左右。
不过这一地区在人种和地缘上与缅甸的联系要比与印度本土之间更为紧密。
这在印缅边界线实际上并未完全明确的前提下就成为了两国之间的一个敏感问题。
印度在与东北各邦的地方武装力量交火时有时就会越过印缅边境。
一旦印度军队越界,那么缅甸方面就会很紧张。
近年来印度也多次表示希望与缅甸在边境地区采取联合行动。
在领海方面靠近缅甸的安达曼群岛被印度控制,加上印度本土的威慑使印度几乎可以控制孟加拉湾,从而把握住缅甸通向外界的海上道路。
1971年印度海军曾封锁孟加拉湾,这在当时令缅甸和孟加拉国有很大的戒心。
印、缅两国在陆地和海洋都有领土(领海)争议。
这决定两国彼此之间是存在一定戒备心理的,然而印度和缅甸之间却很少出现边界摩擦。
这是因为两国都不愿意挑起领土争端,所以长期以来两国都有意识选择了“搁置争议”。
主要精力在南亚的印度不愿过多树敌,而主要精力用于对付国内地方民族武装的缅甸也同样不想和印度撕破脸。
在这种形势下双方有意识地维持着一种不愠不火的关系。
印度为了得到缅甸的支持常口头承诺援助缅甸:2010年印度向缅甸铁路提供6000万美元的贷款,还有10亿美元投资用于开发缅甸的天然气。
印度与缅甸若开邦开展了包括炼油、储存、混合和零售等石油方面的合作,还为缅甸癌症患者提供Bhabhatron II医疗辐射设备。
不过办事效率低下的印度并没真正把很多口头上的援助落实到位。
缅甸既需要印度的援助,又对印度存在戒备心理,所以双方只能是不愠不火若即若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