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鲁迅

关于鲁迅,第1张

关于鲁迅 鲁迅眼睛里只有中国人的丑陋吗?

就一句话,穿越到鲁迅的年代去理解鲁迅才能明白鲁迅写作的用意。

就像一个妈妈对一个孩子一样,如果对孩子不抱希望了,还会去批评他吗?鲁迅的批评背后正是蕴藏着对中国的希望!

“怒其不争、哀其不幸”。

鲁迅塑造了一批“丑陋”的代表人物:孔乙己、祥林嫂、华老栓、阿Q等。

孔乙己是典型的迂腐穷酸文人。

其丑陋是因为被封建制度洗脑太深,至死不舍那件象征身份的破长衫,固守所谓的"士"阶层。

落得在人们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他拒绝与"短衣帮"为伍,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吐槽争辩"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他还死守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

祥林嫂是最底层最无助的百姓。

"祥林"其实是丈夫的名字,这个"名字",说明她社会地位极其低下,是依附于丈夫的。

因为有所谓"三从四德"封建"夫权"的压制,在死了儿子、死了丈夫后也不能任意改嫁。

变得木讷的祥林嫂"死尸似的脸上整日没有笑容",再后来祥林嫂连祭品都不能沾,加之镇上的人对她冷若冰霜,祥林嫂的精神几近崩溃,直至惨死在鲁镇野外的雪地里。

丁玲说过,"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

祥林嫂是被族权、夫权、神权三条绳索绞死的。

这不是祥林嫂的丑陋,而是,整个封建社会的丑陋。

丑陋是因为无知、愚昧和麻木。

作品《药》主人公华老栓愚蠢地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痨病,居然让孩子把革命者的鲜血当“药”吃,而且对革命者这样冷漠冷血,对刽子手康大叔反倒毕恭毕敬。

这是对“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最深刻最鲜明的注脚。

也是对这一愚昧丑陋群体的集体“呐喊”。

阿Q形象是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的一个典型。

阿Q的错在于他没有任何原则,凡事都计较,凡失败都要求得到某种程度的超越。

但是他又不是通过现实的奋斗来实现,只是作一番精神上的假想,求得虚妄的解脱。

他创造的“精神胜利法”,更像一个“老字号”,一直传承沿用到现代,依然有不少的人以这样的方式“丑陋”的活着。

以上都是当时处于社会深刻变革前夜的底层人物的丑陋,鲁迅将他们无情揭示出来,旨在唤醒民众要通过革命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鲁迅批判旧中国人的“丑陋”,是他所处年代的大背景决定的,他无愧于那个时代。

正如毛泽东高度评价的那样:“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与其说鲁迅眼睛里只有中国人的丑陋,毋宁说鲁迅发现了中国人灵魂深处的弊病乃至延续下来的文化劣根性。

不把这些挖掘出来说明白,中国人就没有方向,中国也就没有希望。

基于这样的认知,鲁迅弃医从文将手术刀一样的笔用在了系统解构中国人灵魂的“丑陋”上。

就像医生要想治好病人,就必须先诊断病在何处,小病配点普通药即可,大病、重病非得猛药不可!随着特定历史时期渐行渐远,这些“丑陋”终将会被尘封。

在和平建设年代,我们更应该从文化、从道德等方面修炼自身,做一个让世界尊敬的中国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2013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6
下一篇 2022-10-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