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鲁迅的《故乡》,给我留下的印象是闰土、项圈、月亮和猹,当然,还有雪地上用竹匾逮鸟。
转眼,若干年过去了,再重温《故乡》,看到的似乎又深了一层……童年是天真的(闰土),青春是美好的(杨二嫂),为什么一到大了、老了就都变成世故、自私甚至丑陋的了呢?是现实?是环境?还是……“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小说中这句经典的结尾究竟要说明什么呢?当然,往好了说,这可以说是一个希望,即:在一片杂草丛生、荒芜的土地上,第一人勇敢的踩过去了,又一个人跟着踩过去了……于是踩出了一条希望之路。
但要往坏了说呢?一条由世世代代的世故、庸俗、狭隘、自私乃至丑陋的人们踩出的路。
童年的时候,尚可无所顾忌的在路旁自由自在的蹦跳着走几步,进入成年后便都不由自主、循规蹈矩的拥挤在这条路上。
互相推搡、互相踩踏,谁也不想被挤出、谁也不甘落后的往前奔(读去声)……故乡如此,故国呢?我以为这或许才是鲁迅先生的本意。
正如他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否则,他为什么会在还没有到家的时候就没有什么好心绪呢?哦,对了,此问答前面还有一问:鲁迅的文学艺术到底有多高?在此,我就借毛泽东同志的一句话作为回答吧,鲁迅:中国的第一等圣人、现代中国的圣人!回答完毕,谢谢邀请!
鲁迅是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是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先驱,所以被称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