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说一下,威海卫是属于北洋大臣职权范围之内,因此威海之败李鸿章肯定有一定的责任。
不过从责任的程度上来说,李鸿章的责任是在其次。
在甲午战争时,威海卫之战可以算是比较特殊的一场战斗。
威海卫位于山东,属于山东巡抚管理地界。
不过在晚清时,直隶总督李鸿章兼任北洋大臣,负责直隶、辽宁、山东一带的海防。
而威海卫又是北洋水师的重要基地,因此威海的防务实际上是由李鸿章负责。
此战无论胜败,李鸿章都脱不了关系。
然而威海既然在山东,那威海保卫战就不可能只是李鸿章一人的事情。
在甲午战争前,威海的守军包括绥军、巩军、护军等部。
绥军、巩军是吴大澂早年筹办吉林边防时组建的练军,后来才归属李鸿章麾下,由道员戴宗骞统辖。
而护军前身是李鸿章的亲兵护卫营,是他嫡系亲信部队,主将是李鸿章的外甥张文宣。
在甲午战争爆发以后,绥军、巩军、护军都进行了扩编,到威海卫保卫战前,三军共有15营,大约7000多人。
而山东清军各部共有57营,大约3万多人。
很明显,山东清军远多于威海守军,如果没有山东清军的支援,光靠淮军不可能守住威海。
由于山东巡抚李秉衡和李鸿章一直政见不和,在保卫威海一事上,他采取了敷衍的态度加以应对。
早在日军登陆前,李秉衡就把山东清军主力部署在在威海以西、烟台附近,与其说和李鸿章的淮军共同守卫威海,不如说是想保卫烟台。
日军在荣成登陆以后,李秉衡又抛出了一个和威海守军共同出击,全力防堵日军的方案,并允诺派出7营士兵加强威海防务。
尽管这个方案遭到了李鸿章和丁汝昌的质疑,不过戴宗骞听信了李秉衡的话,还是坚持抽调了一半守军主动出击。
然而李秉衡实际只派出了嵩武军孙万龄部和河防营5营配合戴宗骞出击而已,山东清军主力按兵不动,没有迎击日军,也没有去增援威海。
这么一来堵截日军的战斗自然是以失败告终。
在堵截日军失败以后,李秉衡就命山东各部撤到威海以西,坐视日军攻击威海。
而戴宗骞部在此前的战斗中损失惨重,各炮台兵力不足,结果威海的南北帮炮台在短时间内失守。
绥军、巩军、护军残余部队只能退守刘公岛。
在此后的刘公岛保卫战期间,李秉衡还是拒绝派出援兵。
最终岛上守军因为d尽援绝,向日军投降。
所以就微海保卫战来说,清政府始终没有明确李鸿章、李秉衡两人的职责,导致战斗时两人彼此间缺乏配合,甚至是互相拆台,其责任是最大的。
相比之下,李鸿章虽然是理论上的威海防务直接主管,但是在实战中并不能真正按照自己设想调动部队,也只是名义上的指挥而已,其责任居于次要地位。
李鸿章既然是管事的,不管是不是他带兵打仗,这个责任他得负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